慢性汞中毒
概述
长期小剂量摄入汞或汞化合物产生的中毒
主要表现为性格情绪明显变化、肢体震颤和口腔炎等
通常采取对症治疗、驱汞治疗
无法自愈,早期经积极治疗可恢复,但汞中毒性脑病难以治愈
定义
慢性汞中毒是指长期小剂量摄入汞或汞化合物产生的汞中毒,主要发生在生产活动中,长期吸入汞蒸气和汞化合物粉尘所致。
汞,亦称水银,是一种白色的液态金属,常温下可以气化,在工业生产中一旦流散,常难清除。
汞的慢性毒性主要损害脑、消化道及肾脏,慢性汞中毒时主要表现为易兴奋症、意向性震颤和口腔炎。
分类
按汞中毒的成分
自然界中,汞主要以金属汞、无机汞化合物和有机汞化合物三种形式存在。
金属汞中毒
主要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经过皮肤黏膜吸收。
汞的蒸发性很强,汞蒸气易通过肺泡膜,并溶于血液类中迅速弥散至全身组织。
汞在体内分布不均,主要蓄积在肾内,其次为肝、心、脑。
无机汞化合物中毒
主要经消化道进入人体,其吸收率取决于汞化合物的溶解度。
此类化合物经呼吸道和皮肤吸收量不大,但汞或汞盐的油膏类产品,则可迅速通过皮肤吸收。
无机汞盐吸收入血后,最初主要分布在肝内,数天后渐次浓集于肾脏。
有机汞化合物中毒
常见的有机汞化合物为甲基汞,可引起水俣病。
有机汞在体内的分布有两种情况:
芳香基及烷氧基汞在体内迅速降解为无机汞,其分布与无机汞相同。
烷基汞在体内降解很慢,且分布较无机汞均匀,脑内含量占全身总量的15%,由于脑组织对有机汞特别敏感,故神经系统损伤突出。
有机汞通过胎盘屏障的能力比无机汞强,使胎儿脑中汞含量高于母体。
按轻重程度
轻度中毒
密切接触汞及其化合物6个月以上,出现尿汞增高,同时具有下列表现之二者:
神经衰弱综合征。
眼睑、舌或手指震颤。
口腔-牙龈炎。
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
慢性轻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中度中毒
在轻度中度基础上,具有下列表现之一者:
精神病性障碍。
四肢的粗大性震颤。
慢性肾脏病1~3期。
慢性中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重度中毒
在中度中毒的基础上,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者:
慢性中毒性脑病综合征。
中毒脑病。
慢性肾脏病4~5期。
慢性重度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发病情况
慢性汞中毒是一种职业病,多见于仪表、荧光灯、温度计、血压计等职业工作者,也可见于日常生活中。
长期非职业性汞接触者,具体发病率目前尚不明确。
病因
致病原因
职业性接触
职业性接触汞的机会较多,经常由呼吸道进入体内,常见于冶金、化工、仪表、材料等行业。
职业性接触汞包括从事生产、储藏、运输、使用汞及汞化合物的工作,均可能因长期接触而发生慢性中毒。
非职业性接触
非职业接触常为误服误用,多经消化道进入体内,如:
误服无机汞化合物。
用含汞药物过量(如朱砂)。
食用汞污染食物等。
长期使用含汞化妆品或护肤品,也可因皮肤吸收而发生慢性中毒。
高危因素
职业接触
长期从事汞矿作业,含汞物质的累积会引起慢性汞中毒。
从事仪表、电气行业,如太阳灯、荧光灯、石英灯、温度计、血压计、流量计等工作者,有接触汞的机会。
补牙材料中,含汞合金作为补牙材料已经使用多年,也可释放出少量汞。
医学和生物学等领域,汞在某些疫苗和中药的制剂中被作为防腐剂。
环境污染
含汞煤的燃烧是污染大气的主要来源。
汞矿开采、汞冶炼产生的烟尘会污染大气。
工矿含汞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可污染环境。
进入河湖、土壤和大气中的汞最终可能进入河水,而沉于水底。
生活接触
皮肤破损或溃烂部位用汞制剂(如红药水)涂抹也可致中毒。
生活性汞中毒见于使用美白祛斑化妆品、染发剂或误服含汞物质等。
很多含汞的药物,如升汞、甘汞、白降汞、朱砂等,持续应用时间过长可发生汞中毒。
儿童长期将含汞物品放入嘴里,如含汞的电池等。
长期食用被汞污染的食物(尤其是鱼类)。
症状
主要症状
神经、精神症状
早期有头昏、头痛、失眠、多梦、健忘等神经症状。
而后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怯懦、易哭、易暴躁等性格改变。
不能自控,性格和情绪发生明显变化,甚至产生幻觉。
还可伴心悸、多汗、性功能障碍、月经不调等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功能障碍。
意向性震颤
手指、舌尖、眼睑明显震颤,以手及手指震颤最为突出。
表现为两手震颤,取物、写字、精细动作困难,端水、持筷夹菜时抖动加大,越想加以控制,震颤越明显。
此后可出现舌、唇抖动和肢体的粗大震颤,说话抖动,口吃,重者酷似共济失调,甚至生活难以自理。
上述症状在被注意时加重,镇定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口腔及牙龈炎症
口中有金属味、唾液增多,可出现牙龈酸痛、充血、红肿、溃疡等,重者出现牙齿松动或脱落。
在牙龈边缘出现深蓝色的“汞线”。
并发症
月经异常
主要表现为痛经,经期缩短,经量减少。
月经异常患病率与接触汞浓度有关。
致畸及胎儿脑损伤
有机汞化合物是人类致畸物。
汞及汞化合物都可以通过胎盘屏障,导致胎儿脑损伤。
肾脏疾病
慢性汞中毒可导致无症状的肾脏近曲小管损伤。
其他
可有性功能减退、流产、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汞沉着致“汞晶状体炎”,在眼晶体前房的棕色光反射可持久存在。
汞中毒可引起周围神经损害。
就医
就医科室
急诊科
神经内科
如果患者已经确认为汞中毒,且震颤等神经症状明显,可能需要就诊于神经内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诊前尽量记录出现的症状及持续时间等情况。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出现过头昏、头痛、失眠,持续多长时间了,能否自行缓解?
是否出现过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
是否出现过手指、舌尖、眼睑明显震颤?
是否出现过说话抖动,口吃?
是否出现过口中有金属味、唾液增多?
是否出现过牙龈酸痛、充血、红肿、溃疡?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从事汞矿作业,温度计、血压计生产等工作?
是否曾经使用汞合金作为补牙材料?
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是否邻近汞矿开采、汞冶炼生产的工厂?
近期是否有过皮肤破损或溃烂,使用汞制剂(如红药水)涂抹的情况?
是否长期使用含汞或可疑含汞的美白祛斑化妆品、染发剂?
近期是否服用了含汞的药物?
是否长期进食了可疑含汞的鱼类?
既往是否有其他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
是否有口腔及牙龈炎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等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尿汞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检查等。
其他检查:脑电图、头部CT、头部磁共振(MRI)检查等。
用药清单
近三月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镇静药物: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诊断
诊断依据
本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异性,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尤其是需要有居住或工作环境或生活接触有汞暴露的历史,综合分析之后才能得出。
病史
职业接触史:从事汞矿作业、温度计、血压计生产等相关行业。
非职业接触史:长期使用美白祛斑化妆品、染发剂等含汞的物品,或食用污染的水产品。
临床表现
症状
初期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健忘等神经症状。
进一步发展出现易兴奋症、震颤和口腔炎等。
体征
神经系统查体可见四肢反射对称、活跃,有手抖、舌抖和睑震颤。
四肢远端肌力下降伴肌肉萎缩,四肢触痛觉减退,音叉振动觉减退。
牙龈出现“汞线”。
实验室检查
尿汞测定
尿汞一般在汞摄入后4~5日后才见增高,1~3个月达到峰值。
停止接触后,尿汞增加仍可持续6~8个月,是临床反映汞接触最常用指标。
血汞测定
血汞水平>30μg/L,即可考虑有过量汞吸收。
血汞在停止汞接触后3~4天即可降至正常范围,因此血汞水平仅供近期汞中毒之参考,没有慢性汞中毒之诊断价值。
唾液汞测定
对于汞中毒有一定的提示和参考作用。
其他
肾功能:出现肾病综合征影响肾功能时,可表现为肌酐升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金属汞不透X线,因此注射或摄入金属汞患儿可行X线检查。
头部CT或MRI:可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鉴别诊断,发现脑血管疾病和肿瘤等。
脑电图、神经肌电图检查
可有脑电图波幅和节律活动改变,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神经肌电图见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传导波幅降低,潜伏期延长。
驱汞试验
如注射后尿汞排出量>45μg/d,可作为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
鉴别诊断
急性汞中毒
相似点:均可有头痛、头昏、齿龈红肿、出血。
不同点:急性汞中毒见于短期内大量吸入蒸汽汞所致,通常接触毒物的时间比较短,接触毒物的剂量比较大,毒性比较强,发作时病情危重,而且病情进展较快。
小脑性共济失调
相似点:均有意向性震颤,动作愈接近目标时震颤愈明显。
不同点:小脑共济失调可由慢性汞中毒引起,因此鉴别主要通过汞接触史、尿汞等检测。
帕金森综合征
相似点:均有肢体震颤,生活难以自理。
牙龈炎
相似点:均可出现牙龈酸痛、充血、红肿、溃疡等。
不同点:牙龈炎时主要表现为牙龈充血、红肿、刷牙出血等;汞中毒时牙龈可有“汞线”出现。行尿汞检查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去除体内残存的汞,减少并发症,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治疗原则:小剂量、间歇性药物驱汞治疗以及积极对症处理。
一般治疗
职业性接触汞的患者,应脱离目前的工作环境,避免继续接触汞及汞化合物。
停止使用含汞产品或吃汞污染的水产品。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驱汞治疗
当汞中毒肾功能损害,尿量≤400ml/d时不宜使用以上药物驱汞,以免加重肾功能损害。
有研究表明,抗氧化剂谷胱甘肽和硫辛酸可有效对抗汞的肾脏毒性,并可直接与之结合排出。
镇静治疗
可用镇静、安眠、改善脑细胞代谢的药物。
可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口腔炎的治疗
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
其他治疗
保护肝肾功能,可用大剂量维生素C、B族维生素、ATP、辅酶A、细胞色素C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早期病人经驱汞治疗,症状可减轻或消失。
预后因素
发现及治疗的时机:越早发现并给予积极正规的治疗,预后相对较好。
发病时患者的中毒程度:如果发现慢性汞中毒时中毒程度轻,则预后较好。
危害性
成人汞中毒后神经症状甚至可持续3~10年。
汞中毒脑病难以治愈,且苯海索治疗震颤疗效不佳。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加强营养,保持饮食营养均衡,适当补充电解质。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生活管理
为患者提供安静、温馨的空间,让患者充分休息。
平时可与患者适当地交流与沟通,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
对于肢体震颤明显,活动不便的患者,要给予更多的照顾与关怀,照顾好起居生活。
心理管理
由于汞中毒患者除了有较为明显的身体不适外,还会出现情绪上的大幅度波动,因此需要通过心理疏导使患者情绪稳定。
避免刺激、激惹患者,造成情绪大幅度波动。
有些患者在出现汞中毒症状后会变得烦躁易怒,且拥有较强的倾诉欲,应加以关怀,积极沟通,耐心倾听。
当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症状时,应积极引导,避免负面情绪扩大化。
病情监测
治疗期间遵医嘱用药,治疗后按时复诊。
日常生活中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如有头晕、恶心、乏力、震颤等表现时,应及时就诊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或怀疑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复诊,告知医生,调整用药。
注意观察患者尿量变化,可间接反映肾功能情况。
随诊复查
复查的意义
成人汞中毒后神经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持续3~10年。
停止汞接触后,尿汞增加仍可持续6~8个月,
部分患儿在汞中毒后无明显症状。
所以,汞中毒经系统治疗后,应遵医嘱定期复查,以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复查的主要项目
复查主要项目包括查体、尿汞测定、肾功能、脑电脑、神经肌电图等。
具体复查周期遵医嘱,个体化制定复查方案。
预防
汞高危车间管理
车间墙壁、地面、操作台的表面应光滑,无裂隙,便于清扫除汞。
车间温度不宜超过15~16℃,以减少汞蒸发。
车间空气中汞浓度应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定期检测。
破碎水银温度计的处理
咬破水银温度计时,应迅速吐出水银及玻璃碴并漱口。
若已吞下,可服生蛋清或牛奶,蛋白质能与汞结合,以延缓汞的吸收并排出体外。
散落的汞易挥发经呼吸道吸收,可铺撒碘化钾或用硫黄覆盖,再收集清除,交由环保部门处理,注意开窗通风。
小儿汞中毒预防
小儿忌用含汞药物(如甘汞等)。
清除居住环境内可能存在汞危害的因素,禁用汞类污染水源。
防止孕妇、乳母及小儿摄食被汞污染的水中的鱼、贝类和其他食物。
禁止小儿取食或接触含汞的油漆玩具、家具、墙纸等。
口腔专业医用汞的管理
调制银汞合金应严格遵操作规程,注意环境的通风及污染场所的处理。
工作人员做好防护,勿用手直接接触汞,并应定期体检。
环境保护
减少汞对环境的污染对预防汞中毒有特殊意义。
加强管理,减少污染源,特别是对水源的污染。
改善劳动条件
加强卫生监督,保证工作场所空气中汞及其化合物浓度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怀孕女职工禁忌从事作业场所空气中汞及其化合物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的作业。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