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老化
概述
玻璃体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自发性液化的过程
随着年龄增长,凝胶状的玻璃体逐渐脱水收缩
部分人可感受到眼前黑影飘动或闪光感等
出现幕样遮挡、视力急剧减退时需立即就医
定义
玻璃体老化也称玻璃体液化,是由于代谢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氧化反应导致玻璃体内透明质酸解聚,从而使透明质酸结合的水分被析出,胶原纤维支架塌陷,玻璃体由凝胶变为液体状态。
液化多由玻璃体腔中央开始,随年龄增长或眼轴变长,液化范围不断扩大,有形成分呈点、线或网状漂浮其中。
发生机制
玻璃体是眼屈光介质的组成部分,并对晶状体、视网膜等周围组织有支持、减震和代谢作用。玻璃体含有98%的水和0.15%的大分子,包括胶原、透明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正常状况下的玻璃体呈凝胶状态,代谢缓慢,不能再生。
人出生时玻璃体呈凝胶状,4岁时玻璃体开始出现液化迹象,直到80~90岁时,50%以上的玻璃体液化。
老年人玻璃体进一步液化可导致玻璃体脱离,玻璃体和晶状体囊的分开称玻璃体前脱离,玻璃体和视网膜内界膜的分离称玻璃体后脱离。玻璃体后脱离在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约58%,65岁以上人群为65%~75%。
由于玻璃体表面与视网膜相贴,玻璃体后脱离时可牵拉视网膜血管导致其破裂,引起玻璃体积血,还可导致视网膜马蹄孔形成,引起视网膜脱离。不完全的玻璃体后脱离可导致特发性黄斑裂孔的形成,同时视网膜内界膜缺损可刺激产生黄斑前膜。
类型
生理性
病理性
除外生理性正常老化,如患者合并有眼内炎症、高度近视、眼外伤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时可以加速玻璃体的液化及解聚速度,患者常更早地出现玻璃体混浊及后脱离,同时此类情况常引起机化和增殖,引起并发症的概率远高于正常玻璃体老化。
表现
症状特征
一般无特殊感觉,若漂浮物停留在视线中央,可影响视力。部分患者可有闪光感。
玻璃体老化的程度
有时还可感到眼前有黑点或丝絮状漂浮物,在明亮处或白色背景下更为明显。
当玻璃体液化引起玻璃体混浊及后脱离时可有黑影飘动及闪光感,严重时黑影飘动明显,可影响视物及生活。
玻璃体老化出现的年龄
一般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逐渐老化。高度近视、眼外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患者也可在年轻时出现玻璃体液化,且程度及症状较重,多数需要进行治疗。
伴随症状
固定黑影遮挡,逐渐扩大
视物模糊,视物变形变色
突发性视物模糊,眼前红雾
原因
疾病因素
眼部疾病
眼外伤
眼外伤时带来的眼球创伤可引起玻璃体脱离或混浊,这将加速玻璃体的液化速度,如严重眼外伤引起眼球破裂或穿通时则可引起眼内感染或炎症,严重时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葡萄膜炎
眼内异物
球内异物时持续存在的异物可刺激玻璃体引起炎症和增殖,这不仅会加速玻璃体液化,同时增殖的纤维膜可牵拉视网膜和视网膜血管引起视网膜脱离及玻璃体积血。
眼底出血
少量的眼底出血一般不会引起太大影响,在代谢中可自行吸收,但如出血量较多或持续出血时可导致出血长时间无法吸收,陈旧的玻璃体积血最终会机化牵拉视网膜,引起视网膜脱离。
高度近视
视网膜血管炎
血管炎时可引起血管变性出血,进而炎症及出血可扩散到玻璃体内引起病变,加速玻璃体的液化过程,陈旧的出血和炎症还会机化或刺激引起增生,可引起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
全身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及蛋白尿,严重时可出现抽搐与昏迷的表现。在妊娠期发生急性高血压可引起眼底血管的急性病变,表现为眼底出血及棉絮斑渗出,可刺激玻璃体,加速液化。
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引起的微血管异常可导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表现为眼底微血管瘤形成,眼底出血及硬性、软性渗出,严重时还可导致玻璃体积血,新生血管形成及纤维增殖,最终牵拉视网膜脱离。玻璃体可因眼内糖网的病变更快速的液化和发生后脱离。
动脉硬化类疾病
动脉硬化时眼底表现为静脉迂曲,动脉银丝样改变及动静脉压迫征,严重时还可引起局部出血及动静脉阻塞等严重疾病,出血则可导致玻璃体进一步液化和脱离,导致严重并发症。
非疾病因素
生理因素
最常见的还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玻璃体随着胶原纤维支架塌陷而液化的正常现象。
其他因素
长期接触超声、放射、热辐射等也可导致玻璃体加速液化。
就医
就医指征
紧急就医
玻璃体老化会引起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出现以下情况需要紧急就医:
突发固定黑影遮挡,并逐渐扩大(需要警惕视网膜脱离)。
尽快就医
同时眼部出现以下症状,也应尽快就诊:
视物模糊,伴发雾感。
飞蚊症严重,影响生活。
眼部频发闪光感。
就诊科室
发现存在玻璃体老化时一般到眼科就诊。
当伴有其他疾病或症状时,除了眼科,还应到相应科室就诊:
如妊娠20周以后出现高血压、水肿蛋白尿,抽搐时应就诊于妇产科。
出现消瘦,尿多,喝水饮食量多时,应就诊于内分泌科。
出现心悸、胸痛、胸闷、头痛、头晕时可就诊于心内科。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是否有眼前黑影飘动,静止时减少或消失的症状?
是否伴有闪光感、视物遮挡、视力下降等症状?
是否伴有视物变形、变色等症状?
是否有头痛、头晕、心悸、胸闷等全身其他症状?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有眼外伤、手术史?
既往是否有高度近视及其他眼部疾病史?
既往是否患有糖尿病、肾炎、贫血、妊娠期高血压等全身疾病?
既往接受过哪些眼部和全身的检查?
发病后曾接受过哪些药物治疗?治疗是否有效果?
是否有相关家族史或相关遗传病史?
相关检查
一般体格检查
测量体重、体温、心率、血压等情况,如妊娠期高血压或其他急性高血压时血压可高达200mmHg,此时易引起眼底出血、眼底血管痉挛等情况,需要及时降压治疗。
眼部检查
视力检查
用于评估目前视力情况,一般玻璃体老化患者视力多不受影响,但引起玻璃体积血或视网膜脱离时视力可严重下降甚至无光感等。
验光检查
可分为显然验光及散瞳验光。评估患者眼球的屈光状态,用以判断是否存在高度近视及眼轴偏长的情况。
裂隙灯检查
评估患者眼睑、结膜、角膜、前房、,虹膜、晶状体情况,判断眼前节是否存在炎症、感染等异常,同时在晶状体尚清晰时还可通过瞳孔判断前部玻璃体是否混浊。
眼B超检查
眼底检查
一般玻璃体混浊及后脱离时可通过眼底检查观察到,玻璃体完全脱离时可见到Weiss环,同时还可检查视网膜是否存在增殖牵拉、脱离、出血等情况,以及是否存在黄斑裂孔和前膜。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用于评估是否存在全身感染及炎症情况,用于严重程度进行判断,用以指导进一步临床诊疗。
影像学检查
眼眶CT检查
可以对在眼外伤时的眼球及眼眶情况进行评估,用于检查眼眶、眼球、眼外肌、视神经等结构损伤情况,评估伤情并指导治疗。
缓解与治疗
应判断玻璃体液化是由生理性因素还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年龄增长引起的玻璃体液化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因素所致者,应针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缓解措施
避免视疲劳
平时注意休息,不过度用眼。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通常连续用眼40分钟后,休息10分钟左右。可以远眺或做眼保健操。
作息规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睡眠充足,不熬夜。
增强营养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可适当多进食动物肝脏、蛋类、肉类等。
专业治疗
眼部疾病
眼外伤
应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眼睑、结膜、角膜、巩膜存在裂伤时予以缝合,眶壁损伤根据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修复,球内异物予以取出。
葡萄膜炎
眼内异物
一般引起玻璃体液化的异物为球内异物,玻璃体内漂浮异物时应选择适当体位,要相应经线的睫状体平坦部作切口,以磁铁自切口吸出异物。
如原有玻璃体混浊而异物不可见。则先做玻璃体切割术,待看到异物时再进入磁棒。
玻璃体内存在漂浮的非磁性异物时,术前找出适当体位,如异物距视网膜较远,比较靠前部,最好能以斜照法看到,行异物摘出。
眼底出血
出现眼底出血后首先要卧床休息,做好血压、血糖等的控制。
目前常采用激光疗法、纤溶制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方法治疗,但对视力提高影响不大,多数治疗目的是防止再发出血,控制症状。
如积血过多无法吸收并引起机化增殖时可行玻璃体切除术。
高度近视
配戴眼镜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方式。角膜屈光手术,包括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等能通过改变角膜的曲度,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但上述方法对病理性近视眼的眼底变化及各种并发症并无作用。
视网膜血管炎
如果视网膜血管炎与全身疾病有关,治疗时还要控制这些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全身性疾病。如果患者出现视网膜脱离和玻璃体积血无法吸收,应进行玻璃体切除手术等治疗。
全身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
首先应注意休息,以侧卧位为宜;保证摄入足量的蛋白质和热量;适度限制食盐摄入。
然后应行降压治疗,常用口服降压药物有拉贝洛尔、硝苯地平或硝苯地平缓释片等。
如口服药物血压控制不理想,可使用静脉用药,孕期一般不使用利尿剂降压,以防血液浓缩、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高凝倾向。
糖尿病
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处阶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
对于重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可采取全视网膜光凝治疗,以防止或抑制新生血管形成,促使已形成的新生血管消退,阻止病变继续恶化。
对已发生玻璃体积血长时间不吸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特别是黄斑受累时,应行玻璃体切割术。同时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可有效抑制视网膜血管渗漏,消除黄斑水肿,改善视力。
动脉硬化类疾病
在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的基础上,血脂仍高于正常时,可用调脂药。
同时应用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血管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