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脐突出
概述
本应凹陷的肚脐突出于体表
脐疝、脐炎、脐茸等可引起肚脐突出
发现肚脐异常突出于体表,均应积极就医,以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抗感染治疗、手术治疗,需针对不同疾病选择
定义
肚脐从形态学上讲是腹前壁中线上的凹陷,该凹陷呈现倒立的圆柱形,颜色与周围腹壁皮肤一致,脐窝深度周径为1.5~2.0cm。
当本应凹陷的肚脐由于各种异常原因突出于体表时,则称为肚脐突出,最常见于婴儿。
发生机制
腹腔内容物从脐环处突出
在胎儿出生前后,脐环闭锁时形成脐凹陷。如果脐环闭锁不全或延期闭锁,腹腔内容物可从异常的脐环处突出,从而导致肚脐突出,形成小儿脐疝。
在成人中,由于妊娠、慢性咳嗽、腹水等引起腹压增高,可导致腹腔内容物从瘢痕组织变弱的脐环部位突出,从而导致肚脐突出,形成成人脐疝。
增生
胎儿的脐带脱落后剩余的部分增生形成。
也有可能是脐部未愈合的伤口受到刺激、感染形成的息肉样增生物。
脐部感染肿胀
脐部若不注意清洁,局部形成感染可形成脐部肿胀,可使肚脐突出,但一般较少出现。
表现
症状特征
婴儿
若为脐疝,脐部突出的肿物不固定,在婴儿啼哭时突出明显,安静时突出的肿块消失。
若为脐茸(脐息肉、脐肉芽肿)时,可在脐带的创面上出现一个樱红色、表面光滑的息肉,呈湿润的息肉样增生突出物。
成人
一般为脐疝,临床表现是站立、咳嗽和用力时脐部有圆形肿物突出,平卧后消失。出现嵌顿和绞窄时,肿物则不能回纳。
伴随症状
婴儿一般除了脐部突出的肿块以外没有其他伴随症状,而成人可有消化不良、腹痛等伴随症状。
消化不良
成人发生脐疝时,如有较多的肠管突出,可导致食物通过障碍,从而引起消化不良。
腹痛
成人发生脐疝时,如有较多的网膜和肠管突出,可因为食物通过障碍及牵拉作用,出现腹部隐痛及腹部不适。
当突出的肠管发生嵌顿和绞窄时,可表现为突发剧烈疼痛,肿物不能回纳。
肠梗阻症状
成人脐疝肠管发生嵌顿和绞窄,可出现腹痛、腹胀,排气排便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
局部红肿
若为脐炎,肚脐局部呈红肿样,皮温较其他部位高。
有分泌物
脐茸还伴有脓性分泌物。
若突出物为脐茸,表面常分泌少量的黏液或者血性浆液。
原因
疾病因素
常见疾病
脐疝为导致婴儿肚脐突出的最常见原因。各种原因导致成人腹内压升高时,也会出现脐疝。
其他疾病
脐茸:由卵黄管退化时残留于脐部的肠黏膜异常增生导致。
脐炎:由于肚脐局部感染导致炎性肿胀,肚脐突出。
非疾病因素
剪断脐带时留长:出生剪脐带的时候,留下的残留端比较长,从而看起来肚脐呈突出状态。
生理性原因:妊娠、肥胖等也可使肚脐突出。
就医
若为已经明确诊断且可暂时保守治疗或观察的脐疝或其他导致肚脐突出的疾病,则暂时予以保守治疗或观察即可。
若第一次发现肚脐突出,无论有无其他症状,均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成人出现肚脐突出,基本上均为病理性原因导致,更应当积极治疗。
若有突发剧烈的腹痛感、排气排便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应提高警惕,立即就诊。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通常建议就医进行处置:
第一次发现肚脐突出。
婴儿脐疝导致肚脐突出,原本采取保守治疗,但2岁后突出情况依旧没有改善。
肚脐突出,伴有局部红肿、脓性分泌物流出。
突出肚脐的表面上有一个樱红色、表面光滑的息肉。
成人在站立、咳嗽和用力时脐部有圆形疝物突出。
若有突发剧烈的腹痛感、排气排便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应提高警惕,立即就诊。
就诊科室
若婴儿出现肚脐突出,一般均建议到小儿外科就诊。
若成人出现肚脐突出,一般建议到普外科就诊。
若有突发剧烈的腹痛感、排气排便消失、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肚脐突出于体表的高度、范围如何?发现肚脐突出多久了?
突出的肚脐能不能自行或者在外力帮助下回去?
肚脐会在什么情况下突出于体表,是在孩子哭闹时,成人咳嗽、腹部用力时等情况下吗?或自发现以来,肚脐一直呈现为突出状态?
是否有局部红肿、触痛、皮温升高?
肚脐局部是否有分泌物?
突出肚脐的表面是否有增生突出物?
是否有局部不适、隐痛感?
是否有腹痛、腹胀?
是否有排气排便消失?
是否有恶心、呕吐?
是否有发热?
是否还有其他不适?
肚脐周围是否有瘙痒、红肿、疼痛等症状?
病史清单
是否有消化系统疾病?
是否怀孕?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该进行何种辅助检查,而后明确导致肚脐突出的具体病因。
身体检查
腹部触诊:了解局部是否存在包块,包块部位、大小、形状、活动度、硬度、有无触痛等,并用手指探查脐孔,了解脐孔是否增大。若患有脐疝,常可进入一指或两指。用手指压在脐孔上,肿块不突出,拿开手指,肿块可立即突出。
常规检查
腹部超声:为首选检查,可迅速了解肚脐及周围情况、有无皮下肿物、感染病灶等。若为脐疝,可了解疝囊位置、内容物以及是否发生嵌顿等。
腹部X线检查:了解有无肠梗阻。
腹部CT检查:对于有鉴别困难的疾病,可采取腹部CT检查。
其他检查
肝炎病毒筛查:怀疑为肝硬化失代偿导致腹水的。
缓解与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选择不同的治疗。缓解措施主要包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等方面。专业治疗需要对症及对因治疗。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按时给孩子喂奶,及时去更换尿布,尽量减少孩子哭闹,防止因哭闹导致腹压升高,从而使脐疝突出。
当脐疝患儿用力哭闹、排便或打喷嚏、咳嗽时,家长应及时用收腹带对脐疝及周围皮肤进行压迫,以免脐疝膨出,该方法成人也适用。
保证肚脐周围干燥清洁,若患有脐炎,应定期遵医嘱进行消毒。
密切观察脐疝患部皮肤颜色有无加深、脐疝周围有无疼痛感,避免出现疝的嵌顿或肠坏死。
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避免过度劳累,避免干体力活。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胃肠活动,但不宜参加剧烈运动,尤其会增加腹腔压力的运动。
平常做好保暖,避免感冒,从而减少咳嗽机会。
通过饮食、运动等方法,控制体重。
顽固性便秘、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尽量用食疗或药物治疗的方法调整,减少便秘。避免大便时过于用力,防止腹腔压力增高,造成疝的发生和发展。
饮食方面
均衡膳食,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切勿暴饮暴食。
多吃水果、蔬菜、粗粮等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多饮水,以保证规律排便。
避免进食生、冷、硬、油腻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同时做到戒烟戒酒。
心理护理
保持良好的精神、生活状态,避免过分紧张、忧虑等情绪。对于生活、工作、学习中的问题,积极疏导、排解。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回纳突出物、防止突出物再次突出
一般突出物的回纳并不困难,多数在平躺后均能自行回纳。
在婴儿脐疝中,可采用一大于脐环、外包纱布的硬币或小木片,在回纳疝内容物后,抵住脐环,再用胶布或绷带加以固定勿使其移动。
成人脐疝中,若疝囊无法自行回纳,切勿尝试暴力回纳,立即就诊。
抗感染
部分肚脐突出是脐炎导致,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局部应定期消毒,并涂抹莫匹罗星软膏等局部抗感染药物。
口服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药物,如头孢呋辛酯等。
镇痛
在未能明确诊断前,不可使用镇痛药物,以免掩盖症状,干扰医生诊断。
明确诊断后,可根据患者症状给予解痉药物或镇痛药物。
对因治疗
婴儿脐疝
较小的脐疝,随着生长发育,多数婴儿在2岁内可随腹壁肌增强而自愈,不必手术治疗。
如果患儿已过2岁,脐疝未愈,脐环直径还大于1.5cm,则应手术治疗。原则上,5岁以上的患儿均应采取手术治疗。
成人脐疝
成人脐疝一旦发生不会自愈,手术是治愈脐疝的首选,手术方法有单纯缝合修补术、补片修补术、腹膜前补片修补术、腹腔内补片修补术等。
肝硬化合并腹水导致的脐疝手术风险较高,应当积极控制腹水后再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但脐疝并不是肝硬化失代偿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脐茸(脐息肉、脐肉芽肿)
可以选择早期消毒处理,用酒精或者碘伏反复的消毒,如果分泌物比较多,可以增加消毒的次数,保持其清洁。
反复的增生者可用硝酸银进行烧灼。
如果反复不愈,并且脐茸较大,可行脐茸结扎或切除术。
脐炎
治疗方案可参考对症治疗中的抗感染治疗方案。症状严重的,可局部切开引流治疗。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