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性肠梗阻
概述
指多种原因导致的肠道运动功能障碍,使肠内容物通过受阻的疾病
常有持续性腹胀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
常因腹部大手术后、严重腹部外伤、感染等引起
主要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定义
麻痹性肠梗阻是由神经、体液或代谢、毒素等因素影响到肠道自主神经系统,致使肠道平滑肌收缩障碍,使肠管扩张,蠕动消失,肠内容物无法推进的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全腹胀痛、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无排气排便。
病因
致病原因
一般由以下因素使肠壁肌运动紊乱,使肠蠕动丧失或肠管痉挛,以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
神经抑制
腹部手术中的机械性刺激:多见于小肠手术后,偶见于腹部以外手术后。
脊柱、脊髓损伤。
空腔脏器穿孔:溃疡穿孔、阑尾穿孔、肠穿孔。
外伤性脏器破裂:胃肠破裂、膀胱破裂、输尿管断裂、胰或肾损伤。
腹膜后的病变:感染、出血、肿瘤等。
肠系膜病变:肠系膜血管阻塞、肿瘤、扭转等。
毒素刺激
腹腔内感染:空腔脏器穿孔后感染、弥漫性腹膜炎后。
体液、代谢
肾衰竭、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镁等。
某些药物:乙醚等。
甲状腺功能低下。
症状
麻痹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主要有持续性全腹胀痛、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无排气排便、恶心、呕吐。
主要症状
腹胀痛
呈持续性全腹胀痛,明显腹胀,腹部膨隆,敲击腹部可听见像敲鼓一样的声音。
无阵发性绞痛,按压腹部无明显压痛。
肠壁肌肉呈瘫痪状态,没有收缩蠕动,听不到肠鸣音。
停止排便、排气
梗阻初期处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时,胃肠道蠕动减慢,排便次数及排气次数减少。
当出现完全性梗阻时,肠内容物无法通过梗阻部位,出现停止排便排气症状。
恶心、呕吐
溢出性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多不伴有粪臭味。
其他症状
呼吸困难
腹胀严重者可压迫膈肌,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出现脉搏细弱,腹式呼吸消失。
脱水
因大量呕吐,消化液大量丢失,可出现极度口渴、尿量减少。
营养不良
病史较长者,可有营养不良、消瘦、水肿。
并发症
腹膜炎
胃肠道中存在着病原微生物,麻痹性肠梗阻时,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渗入腹腔,导致腹膜炎。
可出现体温上升、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高等症状。
肠坏死、肠穿孔
肠壁水肿、肠腔内压力增高,肠壁静脉回流障碍,引起肠袢坏死、穿孔,还可能会继发感染,引起腹膜炎等。
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
频繁的呕吐造成大量水和电解质的丢失。
肠管的扩张,大量的消化液潴留,可引起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
可有脱水表现,以及手足搐搦、呼吸困难等症状。
休克
消化液的大量丢失使机体血液浓缩,有效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
可出现心率快、低血压、神智障碍(如昏迷)等休克典型症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肠管扩张使腹压增高,膈肌上升,导致呼吸功能障碍。
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有效血容量减少,心输出量可明显降低,可导致肾灌注量不足,引起循环和肾功能障碍。
常有心、肾或呼吸道功能严重受损。
就医
就医科室
普外科
当出现全腹胀痛、恶心、呕吐以及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出现持续性剧烈腹痛,休息不能缓解、全腹剧痛,腹部硬如板状等危急情况时,建议立即就诊于急诊科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禁食、禁水。
就医前注意观察呕吐物的性状、量等。
不要剧烈运动,保持舒服姿势。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腹胀,什么时候出现的?
是否有呕吐,呕吐的次数是多少,呕吐物的性状、量是怎样的?
最近有无排便、排气,粪便有无异常?
病史清单
是否曾有腹部外伤、手术?
是否有溃疡穿孔、感染性疾病、肾衰竭等基础性疾病?
是否曾患有肿瘤?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气分析、血常规、血电解质、肾功能、呕吐物检查、便常规+隐血试验。
影像学检查:立位腹部X线平片、腹部CT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通便药:开塞露、乳果糖等。
止吐药:甲氧氯普胺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有腹部外伤、手术、感染史。
有溃疡穿孔、肿瘤、肾衰竭等基础性疾病。
曾患过肠梗阻。
临床表现
全腹持续性胀痛、停止排气排便、恶心呕吐等症状。
部分可出现呼吸困难、口渴、尿量减少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气分析
主要用于判断患者酸碱平衡情况。
检查需抽取动脉血,抽血后应按压针孔5~10分钟。
血常规
用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
如果血红蛋白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贫血;白细胞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血电解质
判断患者的电解质平衡等情况。
如果结果显示血钾、血钠等降低,提示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
肾功能
如果结果显示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异常。
呕吐物检查、便常规+隐血试验
如果结果显示有潜血阳性,提示可能存在消化道出血。
影像学检查
立位腹部X线平片
可以显示出整个肠道胀气扩张、积气,有助于诊断。
为放射性检查,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由医生权衡利弊后确定是否进行检查,患者应遵医嘱。
腹部CT检查
适用于X线诊断不明确时,帮助诊断肠梗阻部位及类型。
能够明确梗阻的部位,了解腹部有无占位,病灶密度的高低等。
为放射性检查,孕妇、儿童等特殊人群,应由医生权衡利弊后确定是否进行检查,患者应遵医嘱。
检查前需要将全身金属物品摘除。孕妇禁止检查,儿童慎做。
鉴别诊断
麻痹性肠梗阻与以下疾病症状相似,需鉴别。
机械性肠梗阻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胀、无排便排气症状。
不同点
视诊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立位腹部X线、腹部CT等有助于鉴别。
血运性肠梗阻
相似点:二者均可出现腹胀痛、恶心、呕吐症状。
不同点
血运性肠梗阻患者,既往常有心血管疾病史,如房颤病史。
血运性肠梗阻不会有明显的停止排气排便。
常突发剧烈的腹部绞痛、轻度压痛,可呕血或便血。
选择性动脉造影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纠正生理紊乱、解除梗阻、查明并去除引起梗阻的原因。
治疗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轻者非手术治疗,重者并伴有并发症时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
肠梗阻的治疗方法取决于梗阻的病因、性质、部位、病情和全身情况。
但不论采取何种治疗方法,纠正肠梗阻所引起的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行胃肠减压以改善梗阻部位以上肠段的血液循环以及控制感染等皆属于必要的治疗方法。
禁食、胃肠减压
可以降低肠腔内压力,减轻腹胀,改善肠壁血循环和全身状况。
营养治疗
营养制剂的输注可能会有寒战、发冷、发热、恶心、呕吐、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不良反应。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是肠梗阻最突出的生理紊乱,需要尽早给予纠正。
先给予平衡盐液,等有测定结果后,再添加电解质与纠正酸碱失衡。
防治感染
有抗生素过敏史者用药前需进行皮试。
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
减少胃肠液的分泌
减少胃肠液的分泌量,以减轻胃肠道的膨胀。
常用药物:奥曲肽。
输注该药时可能会有皮疹、瘙痒、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对该药过敏、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促进肠蠕动
常用药物
中药灌肠(如复方大承气汤)。
副交感神经兴奋剂可能会出现心悸、胸闷等不良反应。
其他
吸氧
腹胀可影响肺的功能,宜吸氧。
保护胃肠道黏膜
常用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镁血症等不良反应。
奥美拉唑可被分泌入乳汁,哺乳期妇女慎用。
治疗基础疾病
积极治疗腹部外伤、溃疡穿孔、感染性疾病、肿瘤、肾衰竭等。
手术治疗
肠减压造瘘术
手术目的
解除肠道梗阻,寻找、去除引起梗阻的原因,恢复肠道通畅,必要时肠道造瘘。
适应证
适用于胃肠减压等非手术治疗无效,或不能排除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者。
有全腹广泛的腹膜刺激体征者,保守治疗无效。
禁忌证
全身状态差,伴有严重的全身性疾病,不能耐受手术或者麻醉的患者。
手术注意事项
手术前后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等变化。
手术后注意观察肠鸣音变化。
术后需要注意护理,早期需要遵医嘱禁食处理。
肠道造瘘后加强造瘘口护理,并注意水、电解质内环境稳定和营养补充。
预后
治愈情况
总体预后情况
本病一般不能自愈,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出现腹腔感染等并发症,甚至死亡。
多数患者经过及时治疗,预后良好。如存在腹膜炎、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则预后一般。
如病因未能祛除,存在复发的可能。
危害性
麻痹性肠梗阻病情严重的,若是治疗不当、不及时的话,可能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肠坏死、肠穿孔、脱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腹膜炎、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排气后方可进食,遵循少量多餐原则,从流食到普食过渡。
肠道造瘘口恢复需要一定的时间,此段时间内需要注意清淡饮食,多吃容易消化、质软的食物,可吃小米粥等食物。
避免辛辣刺激、易胀气及坚硬食物的食物。
戒烟、酒。
运动管理
术后早期可适量活动、行走,促进肠蠕动。
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注意休息,不可过度运动。
避免提重物、碰撞、剧烈活动。
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是否有腹胀、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出现。
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脉搏、呼吸、体温)。
注意监测有无排气、排便。
随诊复查
术后及康复期间应定期换药、复查,以便评估病情变化,调整药物剂量等治疗方案。
随诊时间需专科医生根据具体病情制定。
主要复查项目:血常规、血电解质、便常规+潜血试验、立位腹X线、腹部CT等。
预防
麻痹性肠梗阻多继发于腹部创伤、手术和基础疾病,采取以下措施可减少麻痹性肠梗阻的发生。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腹部创伤、腹腔感染、腹部恶性肿瘤、溃疡穿孔等。
腹腔创伤或手术后注意伤口不沾水或污物。
腹部手术后注意观察引流管是否固定在位、通畅。
合理膳食,健康饮食,正常三餐,不可暴饮暴食。
平时需要注意保护腹部,防止腹部受到外伤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