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脂肪粒
概述
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良性肿物或潴留性囊肿
表现为1~2毫米的白色或黄色的表皮下丘疹,多见于面部眼周围
临床上大部分是白头粉刺,少部分是粟丘疹
以外用治疗、口服治疗和操作性治疗为主
定义
脂肪粒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表现,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患病,以青少年发病率为高。
临床表现为1~2毫米的白色或黄色的表皮下丘疹,小的如小芝麻,大的可如小米粒。
好发于面颊、额部,以眼周围为多;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
脂肪粒是人们的俗称,临床上观察大多情况下是误称,多数其实是痤疮中的白头粉刺(俗语也称闭口),少部分是粟丘疹。还有一种有类似表现,但发生机制不同的疾病汗管瘤也需要注意鉴别。
本篇会重点对白头粉刺和粟丘疹这两种病因引起的脂肪粒的特点进行介绍。
发生机制
如上所述,脂肪粒的主要病因是白头粉刺和粟丘疹,两者的发生机制简要介绍如下。
白头粉刺
白头粉刺是痤疮的一种类型,病理生理机制涉及多种内外因子对毛囊皮脂腺的综合作用。
正常情况下,角质细胞脱落到毛囊内腔,进而通过毛孔排出,当其被潴留、累积导致角化过度时,即形成粉刺。脱落的角质形成细胞和皮脂在开口处积聚,内容物变得紧密,形成旋涡状的板层凝固物。当压力增大时,粉刺壁破裂,挤出角蛋白和皮脂,可导致炎症发生。
粟丘疹
粟丘疹的组织学特征是小的表皮样囊肿,具有含颗粒层的复层鳞状上皮囊壁和成层的角蛋白性囊内容物。
原发型粟丘疹起源于皮脂腺导管开口水平处毛囊漏斗的最下部,在真皮内可见小表皮囊肿。继发型粟丘疹可从任何上皮结构发生,如毛囊、汗腺导管、皮脂腺导管或表皮等。
表现
症状特征
脂肪粒的主要原因是白头粉刺和粟丘疹,两者的症状特点分别如下。
白头粉刺
人群特点:15~30岁青年男女容易发生。
皮损特点:黄色皮脂角栓,皮损加重后可形成炎症丘疹,顶端可有小脓疱;继续发展可形成大小不等的红色结节或囊肿,挤压时有波动感,甚至可化脓形成脓肿,破溃后常形成窦道和瘢痕。常伴有毛孔粗大和皮脂溢出。
发病部位特点:好发于面颊、额部,眼周围也较为常见;其次是胸部、背部及肩部,多为对称性分布。
粟丘疹
人群特点:可见于所有年龄阶段。
皮损特点:皮肤上有白色到黄色的囊肿,直径小于3毫米,具有光滑的圆顶形状,可以在组或集群中出现。根据粟丘疹的类型不同,有些会发痒或形成于隆起的皮肤上。斑块粟丘疹表现为覆盖有多发性粟粒的红斑斑块,尺寸可以达到几厘米。
发病部位特点:通常见于面部,眼周围常见,大部分也会涉及鼻子。一般无症状,不会引起疼痛或不适。
伴随症状
伴疼痛:白头粉刺皮损加重出现炎症丘疹,可有疼痛的症状。
原因
疾病因素
脂肪粒的主要原因是白头粉刺和粟丘疹,两者的病因特点分别如下。
白头粉刺
白头粉刺是痤疮的一种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等内分泌因素、皮脂分泌增多、毛囊和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感染有关。还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饮食因素、吸烟、压力等有关。
内分泌因素:性激素失衡,雄激素通过刺激皮脂腺的生长和分泌功能,导致皮脂生成增加,可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迟发型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卵巢肿瘤等疾病。
痤疮丙酸杆菌感染:产生促使毛囊壁分解和毛囊破坏的酶,痤疮丙酸杆菌表面蛋白诱发体液和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免疫炎症因素:体内抗体、补体等参与到毛囊皮脂腺导管的炎症过程中,皮脂和角化物质聚集,使微小粉刺转变为闭合性粉刺(白头粉刺)。
遗传因素,近亲中有痤疮患者时,个体发生痤疮的风险增加。
粟丘疹
绝大多数原发型粟丘疹是先天性的,在出生时就存在。
小部分可能与儿童和成人的某些罕见遗传性皮肤病有关,如Brooke-Spiegler综合征、先天性厚甲症2型、基底细胞痣综合征等。
疾病相关的粟丘疹还可能见于水疱性皮肤病,例如迟发性皮肤卟啉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非疾病因素
皮肤创伤、奶类摄入增多和高血糖负荷饮食、心理压力较大、吸烟、化妆品或护肤品使用不当、长期使用类固醇乳膏或软膏等因素也与脂肪粒的发生有关。
就医
就医指征
如果脂肪粒一段时间(如几个月)后仍没有好转,或者有求美需求,建议去专业医疗机构就医。
就诊科室
出现脂肪粒通常建议首诊于皮肤科。
若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或复杂情况,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脂肪粒是出现多久了?什么情况下发现的?
近期有大小或形状的改变吗?
皮肤有无红肿、疼痛、流脓或出血?
是否还有其他皮肤问题?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出现过外伤?
是否有长期日光暴晒的情况?
有无类似家族史?家人有没有出现类似情况?
相关检查
医生可以在了解病史及体格检查后进行诊断。实验室或影像学检查一般仅用于特定患者,例如临床评估提示存在基础的雄激素过多症时,或其他特殊情况提示需行进一步检查时。出现脂肪粒通常不必实施皮肤活检。
查体
医生一般会检查典型区域,如面部、胸部、肩部、背部或上臂是否有皮损,并注意皮肤质地、皮损的形状及范围等,有无破溃出血。还会询问有无其他伴随症状或不适。
实验室检查
必要时可考虑完善血尿常规、肝肾功、性激素和内分泌检查,评估有无雄激素过多症。
影像学检查
皮疹增大明显或伴有红肿、疼痛,可行皮肤B超检查,初步了解皮疹情况。
皮肤镜检查
很少需要,如果临床表现不典型,可通过皮肤镜初步区分粉刺、粟丘疹或其他附属器肿物。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但对情绪等心理健康可能有负面影响。
不应该试图自己挤或刮掉脂肪粒,这可能会给皮肤留下疤痕或引起感染。可以做以下一些事情帮助缓解或预防症状加重。
饮食方面
均衡膳食,保证水果、蔬菜摄入,建议少食油腻、辛辣刺激食物,减少奶制品、高糖、巧克力等食物摄入。
生活习惯方面
放松心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保持个人卫生,用温水洗脸,轻轻擦干皮肤,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清洗患处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护肤品或彩妆。
保护患处部位,避免受热、日晒、潮湿浸渍、摩擦等影响,尽量避免碰破、外伤。
心理方面
保持良好情绪,避免持续紧张、精神压力过大。另外,如皮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让自己有自卑、抑郁情绪、睡眠障碍等困扰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专业治疗
建议专科就诊后,经专科医生检查,明确诊断后,选择恰当的治疗。
白头粉刺
白头粉刺是痤疮的一种,为防止永久的瘢痕形成对容貌的影响,早期治疗是需要的。治疗方案根据临床严重程度,包括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和操作性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
外用维A酸类药物:在角质形成细胞中的结合可减少滤泡角化过度并降低粘附,抑制粉刺形成,建议作为初始和维持治疗,以避免复发。
过氧苯甲酰:是一种具有抗菌和溶解粉刺作用的外用药物,适用于炎症初期。
局部外用抗生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是最常用的局部抗生素,多数在皮疹有明显红肿疼痛等感染症状时使用。但并非作为痤疮的单一疗法。
其他外用药物:水杨酸具有粉刺溶解作用。
口服药物治疗
当白头粉刺发展为脓疱、囊肿,症状比较重时,需考虑全身性治疗,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不同时期皮疹的不同表现,选择适当的口服药物,如抗生素、维A酸类药物、抗雄激素药物等。
操作性治疗
必要时可考虑粉刺/挤压去除术或化学剥脱术,也可根据皮疹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激光、可见光等治疗。
粟丘疹
如有美容需要,可用针头或小刀刺破其上方表皮并挤出粟丘疹从而去除。激光消融和电干燥法也可作为治疗选择。
对于多发性面部粟丘疹,局部外用维A酸有助于减少粟丘疹的数量并对容易清除的皮损有帮助。斑块粟丘疹对米诺环素口服治疗有效。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