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
概述
病因
小螺菌鼠咬热由小螺菌感染引起。曾命名为鼠咬热钩端螺旋体。本菌为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呈棒状而僵硬的螺旋形,无荚膜及芽孢,菌体长3~6μm,宽0.2~0.6μm,顶端有鞭毛,运动迅速,可循其长轴旋转,也可通过鞭毛前后穿行。人工培养不能生长,但动物接种可以繁殖。小螺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弱,对酸敏感,对热敏感,55℃条件下30分钟即被杀死,对砷剂、青霉素等敏感。
症状
潜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
1.局部表现
起病部位为家鼠或其他啮齿动物咬伤的痊愈伤口。已愈的原咬伤处又重新出现疼痛,先是肿胀,然后发绀,最后可以导致伤口组织坏死,伤口处可形成水疱,覆有黑痂在上面,下面逐渐形成硬结下疳样溃疡。
2.淋巴症状
3.体征
(1)高热: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迅速上升达40℃以上。在体温上升时伴有头痛、疲乏、肌肉酸痛。
(2)关节痛:高热也可引发关节痛。尽管关节疼痛,但无关节腔渗液。
(3)胃肠道反应:有上吐下泻、便血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4)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谵妄、昏迷、颈强直、惊厥等全身中毒症状。
(5)皮疹:皮疹会随着体温的升降而反复出现及隐退。由咬伤处开始出现,之后可累及四肢及躯干,面部及掌跖处较少发现。大多数皮疹经多次反复发作后,症状逐渐减轻。偶有玫瑰疹或荨麻疹。约50%的患者出现皮疹。
未经治疗其病死率达6%左右。抗生素对病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应用抗生素能够减少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检查
1.病原学检查
动物接种分离病原菌,用暗视野法或涂片染色找小螺菌。需排除被接种动物本身存在的小螺旋体感染。
2.一般实验室检查
3.染色法
用Giemsa染色或嗜银染色法可见到螺旋体。
4.其他
关节渗出液接种于特殊培养基,可获阳性结果。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1.病原治疗
2.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虽不能防止本病发生,但对防止继发感染甚为重要,咬伤部位应立即用苯扎溴铵(新洁而灭)清洗,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冲洗湿敷。
预后
采用上述抗生素治疗方案治疗后效果较好,预后良好。
预防
防鼠、灭鼠为预防本病的关键。防止被鼠或其他动物咬伤。与鼠有接触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注意防护,戴手套。鼠咬伤后伤口用苯扎溴铵清洗,肌内注射青霉素预防。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检查
诊断
鉴别诊断
并发症
治疗
预后
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