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瘙痒
概述
发生在小腿部位可引起搔抓欲望的感觉异常
由天气干燥等引起,也可能与皮肤病、系统性疾病有关
局部瘙痒明显,持续难忍,或伴随皮损的发生,建议及时就医
一般明确病因后进行治疗,即可缓解症状
定义
小腿瘙痒是指小腿皮肤在受到某些外界刺激或因皮肤疾病而产生的瘙痒感,可引起搔抓欲望。
小腿瘙痒的程度可轻可重,可呈持续性或间断性。
搔抓-瘙痒循环可造成局部皮肤屏障损伤,加重炎症反应及瘙痒症状,皮肤搔抓后可出现抓痕、渗出、甚至继发感染等。
发生机制
瘙痒是一种让人有搔抓欲望的感觉,其产生机制比较复杂。
生活中被蚊虫叮咬、接触致敏物质或刺激性物质(如胺类、蛋白质/多肽类和脂类等)、不良的生活方式或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均可导致瘙痒。
小腿瘙痒也可由一些疾病引起,如皮肤疾病(湿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等)、全身系统性疾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等)。
当皮肤神经受到刺激时可发生瘙痒,通常认为组胺、5-羟色胺、神经肽、某些白介素等是引起皮肤瘙痒的重要介质。
表现
引起小腿皮肤瘙痒的原因不同,瘙痒持续时间、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瘙痒症状在夜间会有所加重。
症状特征
瘙痒的持续时间
短期瘙痒
因为短期外界刺激或者常见皮肤疾病急性发作引起的瘙痒,持续时间短,给予对症治疗后很快缓解或治愈,但部分患者存在反复发作情况。
乏脂性湿疹也称冬季瘙痒症,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好发生于小腿部位,与气候干燥相关,夏季可自愈。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乏脂性湿疹也见于洗浴过勤、水温太高、碱性沐浴产品使用较多、不注意润肤等生活习惯中。
长期瘙痒
常见于系统疾病引起的皮肤瘙痒,因与系统代谢或全身疾病有关,瘙痒会持续时间较长。
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比如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病。
老年人多由于皮脂腺萎缩,皮肤干燥导致。常为全身瘙痒,小腿部位症状尤其明显。
瘙痒的程度
不同患者对瘙痒的感觉程度不同,可症状轻微、明显或剧烈,与个人的敏感程度、疾病的性质、搔抓程度及某些诱因等有关。
饮酒、情绪波动、温度变化、衣服被褥摩擦、搔抓,甚至某些暗示等可引起瘙痒发作或加重。
伴随症状
小腿皮肤瘙痒伴随的症状不同,考虑的疾病也会不同。
天气干燥等引起的小腿皮肤瘙痒,原发性皮疹不明显,可伴的症状是皮肤干燥脱屑。
若见到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且患者发病之前局部曾接触某些特殊物质,可能是急性接触性皮炎。
伴有红色丘疹、斑丘疹,有渗出倾向,且双侧对称,常见于小腿湿疹急性期或亚急性期。
若搔抓后出现米粒大小丘疹、风团,见于人工性荨麻疹。
出现红色梭形的斑丘疹、丘疱疹,有的呈串状分布,常为虫咬皮炎。
原因
很多疾病都会出现小腿皮肤瘙痒,但小腿瘙痒不一定都由疾病引起。外界气候变化、不良的生活习惯或某些生理因素的影响,均会诱发小腿瘙痒。
疾病因素
以下仅列举几种引起小腿皮肤瘙痒的常见疾病。由于相似症状过多,诱因复杂,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疾病的鉴别,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就医。
皮炎、湿疹等过敏性皮肤病
服用可疑过敏的食物、药物,导致产生过敏反应,也会产生小腿瘙痒。
特应性皮炎或湿疹
由多种内因(遗传特应性体质、皮肤屏障功能异常等)、外因(食物、吸入物、生活环境等)共同作用引起的皮肤炎症性疾病。
接触性皮炎
小腿的皮肤易裸露,故接触某些外源性物质(如酸碱、胶布等),可在局部发生炎症反应。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不同时期皮损表现不同,但都有明显瘙痒不适。
淤积性皮炎
又称静脉曲张性湿疹,好发于小腿,是下肢静脉曲张综合征中常见的临床皮肤表现之一。主要由于静脉曲张后,静脉淤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组织营养代谢失调,炎性物质渗出等导致的皮肤炎症。
感染性皮肤病
多表现为真菌感染,小腿皮肤可因感染皮肤癣菌而导致瘙痒。
动物性皮肤病
皮肤被昆虫叮咬后出现过敏反应,即虫咬皮炎或丘疹性荨麻疹,表现为红色丘疹、丘疱疹,小腿好发,伴有明显瘙痒。
其他原因
老年性瘙痒症
发生于老年人,由于年纪增长,皮脂腺分泌功能减退,皮肤萎缩和干燥等引起,也可发生于小腿。
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胆汁淤积、某些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也可伴有皮肤瘙痒。多数情况下不局限于小腿,可同时有全身其他部分皮肤的瘙痒,以及原发疾病的特殊表现。
寄生虫病幻想病(皮肤病恐惧)
患者的一种顽固性意念,认为自己皮肤中有寄生虫感染,瘙痒是症状之一,也可有叮咬、虫爬感。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冬季天气干燥,若不注意小腿皮肤保湿,会因干燥而瘙痒,严重者出现乏脂性湿疹。
生活因素
洗澡时水温过高,小腿皮肤反复烫洗、使用碱性洗涤用品后不注意润肤均可导致皮肤干燥瘙痒。
贴身衣物清洗不彻底、残留洗涤剂,或者布料对皮肤有刺激,也可诱发小腿瘙痒。
体质因素
部分人为过敏体质,小腿部位皮肤比较干燥更容易出现瘙痒。
精神心理因素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对痒觉有一定影响,如精神舒缓或转移注意力可使痒觉减轻,而烦躁、焦虑或过度关注时可加重瘙痒感。
就医
因皮肤干燥引起的轻微瘙痒,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强皮肤保湿,瘙痒会自然缓解。若是瘙痒严重,影响正常工作学习,或出现皮疹,需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及时就医:
小腿皮肤瘙痒明显,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
小腿皮肤瘙痒严重,影响正常的工作与生活。
小腿皮肤瘙痒逐渐加重并出现皮疹或其它系统症状。
就诊科室
小腿皮肤瘙痒通常首诊于皮肤科或普内科。
小儿患者建议就诊于小儿内科。
合并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需就诊内分泌科。
由于小腿皮肤瘙痒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小腿皮肤瘙痒持续多久了?
小腿有没有原发性皮疹如红斑、丘疹等?如有,皮疹和瘙痒哪个先出现?皮疹是否可以自行消退?
瘙痒有没有什么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瘙痒的发生是否受季节影响?
是否伴有其它皮肤感觉,比如烧灼感、刺痛感等?
瘙痒的发生是否受季节影响?
病史清单
既往有没有其它慢性病,如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肾病、肿瘤等?
治疗过程中有没有涂抹过什么药物或口服过什么药物?效果如何?
近期有没有到蚊虫比较多的环境?是否受到叮咬?
相关检查
医师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验检查。
查体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精神状态等)。
医生会重点查看小腿皮疹,如红斑、丘疹、皮肤破溃等。
如伴有系统性疾病,会请其他专科会诊检查,如内分泌科、消化内科等。
常见辅助检查
可能需要做血常规、病原学检查、斑贴试验、过敏原筛查等。
血常规检查
若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患者存在过敏情况。
病原学检查
斑贴试验、过敏原筛查
主要用于诊断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炎湿疹类疾病的致敏原,包括食物、吸入物或接触物。
斑贴试验将可疑过敏物或需要筛查的接触性致敏原做成试剂,贴在背部正常皮肤处,一般在48小时后观察结果,视情况在72小时或96小时后再次观察结果,以判断受试者是否对其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原筛查分体内试验或体外试验,体内试验将需要筛查的致敏物通过点刺、划痕或注射接种在体内观察过敏反应的发生。体外检测主要是通过血清学方法检测特异性IgE、IgG4等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特定的过敏原。
其他辅助检查
医生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常规辅助检查等做出疾病的诊断。如果诊断有困难,且皮损长期不消退,也会考虑其它辅助检查方法如组织病理学检查等。
缓解与治疗
缓解措施
饮食管理
规律均衡饮食,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避免可疑过敏性食物的摄入。瘙痒明显时减少辛辣刺激、酒、海鲜类食物摄入,这些食物可能加重瘙痒症状。
生活习惯
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不与他人共用浴巾等生活用品,减少病原的传播。
贴身穿纯棉透气的衣物,天气炎热潮湿时注意保持皮肤凉爽干燥,天气寒冷干燥时保持皮肤温暖湿润。
避免过度搔抓、烫洗皮肤,避免长期使用碱性强的洗剂,沐浴后注意润肤。
家里饲养宠物时,一定要注意宠物的清洁卫生。
家庭常用非处方药
药物的使用建议在明确病因后选择,按照说明书或医生建议规范使用。
针对婴幼儿、孕妇、哺乳期女性或特殊体质人群,在药物选择上可能与其他人群不同,建议咨询医生后用药,切勿自行用药。
心理调节
保持心情良好舒畅,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焦虑烦躁。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如倾诉、听舒缓音乐、冥想、运动等。
专业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主要根据病因进行对因治疗,适当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针对不同的小腿瘙痒原因及不同患者,医生给予的治疗方案会有差异,最终请以医生实际诊疗方案为准:
接触性皮炎:以抗过敏、止痒等处理为主,视病情轻重予口服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有继发感染者,可加用抗生素类药物。局部用药需要根据皮损形态、性质选择不同剂型和作用的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等。
特应性皮炎或湿疹:局部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常用药物有: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3%硼酸溶液等;内服药物常用抗组胺药、钙剂、维生素C,严重者可考虑免疫调节药物如生物制剂等。
荨麻疹:治疗原则为祛除病因,抗过敏和对症治疗,系统药物治疗包括: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及钙剂等。外用药物治疗如:止痒液、炉甘石洗剂、苯海拉明霜等。
经治疗症状缓解后,还需要进行患者教育,生活中注意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湿润,以减少瘙痒的反复发作。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