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概述
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可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点片状皮下出血点等
普通型预后良好,暴发型病死率较高
需要早期积极应用抗菌药物,对症治疗等
定义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流脑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点片状皮下出血点等,严重者可有休克和脑实质损害,常可危及生命。
分型
根据病情,本病可分为以下四型。
普通型
普通型约占90%,按其发展过程又可分为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脓毒症期、脑膜炎期及恢复期四个阶段,但临床各分期之间并无明显界线。
暴发型
少数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若不及时抢救,常于24小时内危及生命。
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后期,临床表现轻微,可有头痛、低热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见少数出血点。
慢性败血症型
本型较为少见,多见于不完全免疫缺陷或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成年患者较多。
发病情况
流脑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季节性,多发生在冬春季,3-4月为发病高峰。
本病流行或散发于世界各国,平均年发病率为每10万人中约有2.5万人患病。
我国曾先后发生5次全国性流脑大流行。但自1985年开展大规模流脑A群疫苗接种之后,我国流脑的发病率持续下降,未再出现全国性大流行。
病因
致病原因
本病是由脑膜炎奈瑟菌感染所致,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带菌者和流脑患者是本病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咳嗽、打喷嚏借飞沫由呼吸道直接传播。
因病原菌在体外的生活力极弱,故很少通过日常用品间接传播,但密切接触如同睡、哺乳等,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发病有重要意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且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细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鼻咽部,无症状时不易被发现。
发病机制
脑膜炎奈瑟菌可自鼻咽部侵入人体,如人体免疫力强,则可迅速将病原菌杀灭,或成为带菌状态;若体内缺乏特异性杀菌抗体,或细菌毒力较强时,则病菌可从鼻咽部黏膜进入血液,发展为败血症,继而累及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细菌自鼻咽部侵入脑脊髓膜大概分三个步骤,即细菌黏附并透过黏膜、细菌进入血流及最终侵入脑膜。
症状
主要症状
本病可分为四型,不同类型之间症状不同。
普通型
普通型患者,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以下四期,但在临床上各期之间并不易于严格分开。
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
可有低热、咽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败血症期
可有恶寒(怕冷)、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伴有头痛、呕吐、乏力、肌肉酸痛、神志淡漠等。
约70%患者还可有皮肤及黏膜点状、片状皮下出血点,即瘀点、瘀斑,常见于四肢、眼结膜、臀部等。
脑膜炎期
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呕吐可呈喷射性,可有烦躁不安,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强直检查阳性。
恢复期
经治疗患者体温可逐渐下降至正常,意识及精神状态改善,皮肤瘀点(斑)吸收或结痂愈合,神经系统检查恢复正常。
暴发型
暴发型患者多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休克型
多起病急,可有寒战、高热,严重者体温可不升高,伴头痛、呕吐,短时间内可出现遍及全身的皮下出血点,可迅速增多并融合成片状。
本型可出现循环衰竭,可有面色苍白、四肢冷、口唇及指端发紫(绀)、血压明显下降,甚至测不出,尿量减少或无尿。
脑膜脑炎型
主要表现为脑膜和脑实质损害,除有高热、头痛和呕吐症状外,患者可迅速陷入昏迷,伴频繁抽搐,并可有血压持续升高。
本型部分患者可出现脑疝,表现为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快慢深浅不一或呼吸骤停,肢体肌张力增高等症状。
混合型
同时具备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临床表现,此型最为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
轻型
本型病变轻微,临床表现可仅有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皮肤黏膜可有少量细小出血点,无意识障碍
慢性败血症型
病程常迁延数月,可表现为间歇性发冷,寒战、发热、皮疹、关节痛及全身无力等。
并发症
本病并发症主要包括继发感染,败血症期播散至其他脏器所致的化脓性病变等。
继发感染
继发感染中以肺炎最多见,可有咳嗽、咳痰等表现,多见于老年与婴幼儿。
其他继发感染还包括压疮、尿道感染等,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化脓性迁徙性病变
中耳炎:突发耳深部剧烈疼痛,可为胀痛或刺痛,伴耳闷胀感,可有轻度听力障碍。
化脓性关节炎:起病急骤,有寒战高热等症状,体温可达39℃以上,甚至出现意识模糊、昏迷。
脓胸:常有高热、脉率增快、呼吸急促、胸痛、全身乏力、白细胞增高等征象。积脓较多者还有胸闷、咳嗽、咳痰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在流脑发生或流行时期,出现发热、咽痛、头痛、呕吐、皮下出血点等症状时,建议及时感染内科就医。
神经内科
出现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时,也可于神经内科就诊。
急诊科
出现嗜睡、意识模糊、低血压、休克、昏迷等时,建议立即急诊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本病具有一定传染性,就医时建议佩戴口罩,尽量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如有发热,可记录体温变化情况,供医生参考。
如有呕吐,可将呕吐物进行拍照及留存,供医生参考。
如有皮肤出血点,可记录出现的时间并拍照留存,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到多少度?
是否有乏力、咽痛、头痛、肌肉酸痛?
是否有恶心、呕吐?呕吐是否为喷射性质?
是否有皮肤出血点?
上述症状持续多长时间了?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
是否去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地区?
检查清单
近1个月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细菌学检查:细菌涂片、细菌培养。
用药清单
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抗感染药物:青霉素、氯霉素、头孢菌素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者常有发病前10天内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临床表现
各型流脑之间表现不一,一般轻症患者可有低热、咽痛、咳嗽、乏力等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昏迷)、休克等。
典型患者可有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点片状皮下出血点。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白细胞可达(10~30)×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方法。
典型的脑膜炎期,可有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仍清亮,稍后则浑浊似米汤样或脓样;白细胞数常达1000×106/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增高;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
细菌学检查
细菌涂片检查
包括皮肤瘀点和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做涂片染色。
瘀点涂片简便易行,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
细菌培养
取脑脊液、血液、瘀斑组织液进行培养,如有脑膜炎奈瑟菌生长,应该同时做药物敏感试验,指导用药。
免疫学检查
可有急性期脑脊液中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多糖抗原检测阳性。
恢复期可有血清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IgG抗体检测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具有诊断意义。
诊断标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以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及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特点。
有流脑流行病学史:冬春季节发病,1周内有流脑患者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既往未接种过流脑疫苗
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
临床诊断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有以下特点。
有流脑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查符合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且伴有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或虽然没有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但在感染后中毒性休克表现的同时伴有迅速增多的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细菌学检查、流脑特异性血清免疫学检查阳性。
鉴别诊断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需要和其他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进行鉴别。
其他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
其他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为可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细菌所致,如葡萄球菌等,其发病无季节性,可有原发病灶的表现,并且无皮肤瘀点,可以此进行鉴别。
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支杆菌感染所致,有结核病史,且发病无季节性。其病程较长,可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无皮肤瘀点表现,可以此进行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治疗原则:需要尽早应用抗菌药物,采取对症治疗等。
普通型流脑
一般治疗
早期进行诊断,诊断后就地住院隔离治疗,密切监护生命体征
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流通。
保持口腔、皮肤清洁,经常变换体位以防褥疮发生。
高热患者,可以进行物理降温。
对症治疗
高热患者可以物理降温及酌情应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等。
出现颅内高压的患者可以应用20%甘露醇脱水治疗。
严重毒血症及颅内高压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等。
病原学治疗
高度怀疑流脑时,应该尽快并足量予以抗菌药物治疗。
青霉素G
脑膜炎奈瑟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尤其是用于治疗败血症型患者,疗效更好。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是否出现过敏反应,如起皮疹、哮喘发作等。
头孢菌素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等等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毒性低。
可作为除青霉素外的首选药物。
氯霉素
氯霉素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对流脑及其他化脓性脑膜炎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氯霉素不良反应较大,特别是对骨髓造血功能有抑制作用,甚至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故选用时要非常慎重,一般不作为首选,新生儿不宜使用。
磺胺药
治疗流脑多选用磺胺嘧啶(SD)或磺胺甲噁唑(SMZ),较为稳定,不易变质,但因耐药菌株增加已不用或少用。
因磺胺药对败血症期疗效欠佳,急性期颅内压高导致呕吐时难以口服,并有可能在输尿管等处沉淀形成结石,故实际应用时受到一定限制。
暴发型流脑
暴发型流脑在尽早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进行治疗。
休克型
迅速纠正休克,可酌情使用晶体液和胶体液。
高度怀疑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宜尽早应用肝素
毒血症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酌情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注意保护重要脏器功能,如脑、心、肝、肾、肺功能。
脑膜脑炎型
及早发现脑水肿,积极脱水治疗,预防发生脑疝,并在治疗同时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治疗。
混合型
需要在积极治疗休克的同时,兼顾脑水肿的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普通型若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多预后良好,并发症及后遗症少见。
暴发型病死率较高,其中脑膜脑炎型及混合型预后较差。
危害性
流脑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严重病例还有死亡风险。
本病患者可能会遗留有瘫痪、癫痫和精神障碍等后遗症,后期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康复治疗,肢体功能锻炼,心理治疗等。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保证每日饮水量充足,每日少食多餐,保证营养供应,积极补充优质蛋白,如奶制品、瘦肉等。
生活管理
注意多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流通。
卧床休息时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压疮;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溃疡。
流感流行期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室内可用食醋及艾叶等熏蒸。
在流脑流行区域,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外出时可以戴口罩,防止感染。
预防
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本病的预防。
管理传染源
早期发现患者并进行呼吸道隔离及治疗,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日,一般不少于病后7日,同时对其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7日。
切断传播途径
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等掩盖口鼻。
注意手卫生,勤洗手,可以使用肥皂并用流动水洗手。
注意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保护易感人群
疫苗接种
目前主要有两种流脑疫苗,分别为A群流脑疫苗和A+C群流脑疫苗。A群流脑疫苗可预防A群流脑,保护率可达90%以上,A+C群流脑疫苗可以预防A、C两群流脑的发病。
药物预防
对密切接触者,特别是易感、体弱及带菌者可进行药物预防,药物最好根据该地区的流行菌群及药敏情况选择,如磺胺嘧啶等。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