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瘙痒
概述
全身瘙痒是指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全身皮肤感觉
可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程度可为轻微或剧烈,且瘙痒的个体差异很大
常见于皮肤性疾病,也见于内分泌、肾脏、消化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
通过药物等对症治疗可止痒,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关键
定义
全身瘙痒是指一种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全身皮肤感觉,是许多皮肤疾病和某些系统性疾病、神经损伤和精神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全身性瘙痒可开始为全身性,或最初局限于一处,继而扩展至全身。瘙痒程度不尽相同,常为阵发性,往往以晚间表现最重。
发生机制
全身瘙痒常常是一种不受自主控制的反射性动作,痒觉感受器存在于真皮与表皮连接处的感觉神经游离末梢,这些瘙痒感受器可以特异性结合致痒因子(为瘙痒的传导介质)。
致痒因子与瘙痒感受器结合后的信号通过外周感觉传入传递到脊髓和躯体感觉皮层,从而引起搔抓的欲望,导致搔抓反应。
搔抓可以通过抑制神经通路暂时控制瘙痒,另外,瘙痒也可以激活痛觉感受器,增加痛觉,减少痒感;但搔抓又可以增加炎性介质释放,引起更多的瘙痒和搔抓。
类型
根据引起全身瘙痒的原因,可分为非疾病因素所致的生理性全身瘙痒和疾病因素所致的病理性全身瘙痒。
生理性全身瘙痒
可与环境因素(如处于寒冷或炎热环境中)、生活因素(如熬夜、饮酒)、药物因素、生理变化(如妊娠、年龄)、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等)等有关。
病理性全身瘙痒
可见于皮肤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也可见于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
表现
全身瘙痒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疾病或原因引起的瘙痒有各自的特征。因此,其病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不同人全身瘙痒在发作时间、部位、程度、持续的时间、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特征上会有所不同。
瘙痒通常在夜间发作,瘙痒的部位根据不同病因会有所差别。
瘙痒程度较轻时,其持续时间一般较短,通常可自行缓解;瘙痒程度较重时,其持续的时间一般会延长,还可反复出现,可伴有或不伴有触痛感,大多不能自行消退。除此之外,患者还可能会出现贫血、发热、淋巴结肿大、乏力等临床症状。
全身瘙痒通常在系统治疗后缓解,当再次接触某些致痒物质或疾病发作时,可再次诱发瘙痒的发生。
伴随症状
伴多饮、多食、多尿、消瘦、食欲亢进、易激动等,多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伴恶心、呕吐、乏力、贫血、双下肢水肿、无尿甚至少尿等,多见于肾脏疾病,如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等。
伴头晕、眼花、耳鸣、健忘、皮肤苍白、乏力等,多见于血液系统疾病,如缺铁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原因
全身瘙痒是一个症状而非疾病,导全身瘙痒的原因众多,可能是疾病导致,也可能是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生理变化、精神因素等所致。
疾病因素导致的全身瘙痒可见于各种皮肤病、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疾病等。以下仅列举引起全身瘙痒的部分疾病,不代表一定患此种疾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向医生求助。
疾病因素
皮肤性疾病
内分泌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全身瘙痒,可于早期出现,大多夏季加重,通常伴有消瘦、食欲亢进、易激动等症状。
肾脏疾病
早期可表现为阵发性、局限性瘙痒,之后出现全身性瘙痒,一般夜间较重。通常伴有肾脏病的基础表现,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常见于终末期肾脏病、血液透析等。
消化系统疾病
大多是全身性、迁移性瘙痒,搔抓无法缓解,夜间最为突出。可伴有肝脏疾病的基础表现,如伴厌食、乏力、皮肤及巩膜黄染、腹水、腹壁静脉曲张甚至腹水等。常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梗阻性胆总管结石、胆管癌等。
血液系统疾病
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多伴有全身性皮肤瘙痒,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相关性瘙痒常由突发环境变化(如与水接触)诱发,系皮肤接触温水后,面部、手足瘙痒明显,部分患者有灼痛和刺痛,可自行缓解。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源性瘙痒者通常是单根神经或一群神经的损伤、受压或激惹引起,可导致全身或局部皮肤瘙痒,常突然发作,有时为单侧瘙痒,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随的瘙痒。可伴乏力、眩晕、一侧口角歪斜、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常见于脑卒中、颅内肿瘤等。
精神疾病
由于精神、心理异常所引起的瘙痒(如寄生虫妄想症),患者常无器质性疾病,瘙痒症状与情绪相关,认为皮肤内有虫子而不停地搔抓。
非疾病因素
环境因素
气候改变(如温度、湿度)、工作和居住环境等均可引起全身性瘙痒。
生活因素
如熬夜、饮酒可引起全身瘙痒。
药物因素
通常药物引起的全身瘙痒是一过性的,停药可恢复至正常状态。
生理变化
精神因素
如情绪紧张、焦虑会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全身瘙痒。
就医
如全身瘙痒确因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生理变化、精神因素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全身瘙痒减退,并且无明显不适感时,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如全身瘙痒明显,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常需及时就医,进行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建议就医:
全身瘙痒持续时间长,影响睡眠。
全身瘙痒剧烈,扰乱睡眠,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伴多饮、多食、消瘦、食欲亢进、易激动等。
伴恶心、呕吐、乏力、贫血、双下肢水肿、无尿甚至少尿等。
伴厌食、乏力、皮肤及巩膜黄染、腹水、体重减轻等。
伴头晕、眼花、耳鸣、健忘、皮肤苍白、乏力等。
伴乏力、眩晕、一侧口角歪斜、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等。
伴精神异常如感觉蚁走感、有妄想意念或有精神病史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全身瘙痒持续不退,持续加重时。
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心律失常时。
出现晕厥、呕血、便血时。
就诊科室
出现全身瘙痒建议首诊于皮肤科、全科医学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多饮、多食、消瘦、食欲亢进、易激动等,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恶心、呕吐、乏力、贫血、双下肢水肿、无尿甚至少尿等,可能需就诊于肾内科。
如伴厌食、乏力、皮肤及巩膜黄染、腹水、体重减轻等,可能需就诊于消化内科。
如伴头晕、眼花、耳鸣、健忘、皮肤苍白、乏力等,可能需就诊于血液内科。
如伴乏力、眩晕、一侧口角歪斜、肢体麻木、头痛、恶心、呕吐等,可能需就诊于神经内科。
如伴精神异常如感觉蚁走感、有妄想意念或有精神病史等,可能需就诊于精神科。
由于导致全身瘙痒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瘙痒前有无诱因(如气候改变、工作或居住环境改变、应用异烟肼等药物、饮酒等)?
全身瘙痒是何时出现的?随时间推移症状有加重吗?
全身瘙痒常出现在哪些部位?多长时间痒一次?
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全身瘙痒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皮肤红斑、恶心、皮肤发黄、发热、精神异常等)?
病史清单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近期有没有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的改变?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增高,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浅表淋巴结是否肿大。
叩诊:叩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心肺结构异常;叩诊腹部,判断是否有移动性浊音。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糖化血红蛋白、血糖:可明确是否存在血糖异常。若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糖尿病。
甲状腺激素检测:可明确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若FT3、FT4升高,TSH下降常提示甲状腺功能亢进。
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可明确有无精神异常。若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分值较高,提示可能存在焦虑、抑郁状态。
影像学检查
彩超:若甲状腺彩超示甲状腺增大,可提示甲状腺功能异常;若腹部彩超示肝脏增大或缩小,提示可能存在肝炎或肝硬化等;若肾脏彩超示肾脏缩小,提示可能存在尿毒症等肾脏疾病。
CT:对可疑部位进行CT检查,可提示有无感染、肿瘤等,确定病变的范围、部位、形态等情况。
磁共振(MRI):可明确脑部情况,提示是否存在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等。
骨髓穿刺
骨髓穿刺是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疾病的重要手段,通过骨髓常规检查可以了解骨髓中各种血细胞数量、细胞形态、有无异常细胞等。但由于骨髓穿刺属于有创操作,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除外操作禁忌。
缓解与治疗
出现全身瘙痒,需明确诱因,若见于环境因素(如处于寒冷或炎热环境中)、生活因素(如熬夜、饮酒)、药物因素、生理变化、精神因素(如情绪紧张等)等情况,去除诱因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自行消退。
如全身瘙痒持续存在,且程度及持续时间加重,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保持适宜的工作和居住环境,以免在过冷、过热的环境下工作及居住,如需在寒冷、炎热环境生活或工作,需提前做好保暖、降温等防护。
饮食方面
注意均衡饮食,如合并糖尿病,应注意糖尿病膳食,定时定量,避免升糖快的食物(如米汤、糖、面条)等;如合并终末期肾脏病,应注意低盐、低脂和优质蛋白质饮食(如可给予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质)。
心理护理
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尽量改善焦虑、悲观等情绪,必要时建议咨询心理医师。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全身瘙痒经医生诊断后,需及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根据导致全身瘙痒的疾病类型,可应用药物、物理等治疗。
物理治疗:如采用激光疗法、针灸、熏蒸等辅助治疗。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全身瘙痒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病因及疾病为例。
皮肤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其治疗原则是缓解或消除临床症状,消除诱发和(或)加重因素,减少和预防复发。常用的治疗药物包括外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软膏)及口服氯雷他定等,需遵医嘱使用。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