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
概述
通过在病变局部或腧穴使用烧红针具迅速刺入、退出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适用于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疼痛、以及带状疱疹、痣、疣等
过饥、过饱、醉酒状态下不宜治疗
定义
火针法是将特制的金属针具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部位或腧穴,并快速退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因其温热的特性,火针疗法多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等作用。
疗效和安全性
适宜疾病
火针疗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的作用,能治疗多种疾病,适用范围广泛,风寒湿痹、痈疽、瘰疬、痣、疣等疾病等均可运用。
治疗效果
部分患者通过火针疗法治疗疾病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如风寒湿导致的膝关节疼痛等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对于痈疽、痤疮、痣疣等皮肤病,能起到防止疾病迁延,促进皮损愈合的作用。
对于慢性病,如慢性结肠炎等也能起到促进疾病恢复的作用。
安全性
火针疗法简便,易于操作,安全性较高。其不良反应多见于晕针、疼痛、针孔感染等,风险较小。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火针疗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疗效确切,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需要在正规医疗场所由专业医生操作。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操作的单次费用通常在40-100元不等,包括治疗费、材料费等。根据所治疾病、挂号科室、操作医生职称、医院等级、耗材种类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以及门诊与住院报销的比例也不同,均会导致治疗费用存在差异。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各级中医院的多个科室均可做这项治疗,西医院的中医科、针灸科也能进行操作。这项治疗一般是在门诊完成。
古籍记载
《灵枢·官针》曰:“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
《针灸聚英》曰:“火针者,宜破痈毒发背,溃脓在内,外皮无头者,但按肿软不坚者以溃脓。”
《针灸大成·火针》曰:“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于人。。
现代研究
研究发现,火针疗法具备针刺和温灸的双重功效,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神经保护及修复、促进血管再生及血液循环等多种作用。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本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软坚散结、祛腐生肌等作用,适用病症如下。
内科
头痛、眩晕、不寐、痹证、发热、面肌痉挛、面痛、面瘫、哮喘、中风、高血压、痛风、痿证、脘腹痛、胁肋疼痛、肠炎、呃逆等。
外科、骨伤科
妇科
皮肤科
五官科
麦粒肿、牙痛、舌肿、咽喉肿痛、过敏性鼻炎等。
其他慢性疾病
不宜情况
患者在饥饿、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禁止使用火针疗法,以免出现晕针。
大血管附近、神经干周围、血管瘤部位、不明原因肿块部位以及重要脏器和器官附近不宜操作火针疗法。
孕产妇及婴幼儿禁止使用火针疗法。
除治疗痣、疣等皮肤病外,面部禁用火针。
配合治疗
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需施灸的疾病。温针灸结合火针疗法,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如果采用温针灸法,则用艾条一段(长1-2cm)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直待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与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应用此法须注意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或衣物,灸时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并在施灸的下方垫一纸片,以防艾火掉落烫伤皮肤。
治疗前
医生向患者推荐火针疗法时,一般会通过举例为患者充分解释火针疗法优缺点,使患者明白火针疗法的意义及疗效,使患者接受火针疗法。对于火针操作部位较多的患者,操作前也会进行沟通,患者术后宜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活动。
治疗前检查
火针疗法治疗前一般不需要特殊检查。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合理安排饮食、日常活动
患者在过饥过饱、疲劳、醉酒、精神紧张等情况下不宜进行火针操作,因此,请据此合理安排饮食及其他活动的时间。火针治疗后不宜立即进行剧烈活动,应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日常活动。治疗后24小时内伤口不宜沾水,应保持清洁、干燥。
衣着配饰要求
患者来就诊时应尽量穿着宽松的衣服,以方便充分暴露施术部位;施术部位在头颈部、腕踝部、双手等部位时,注意提前取下配饰、假牙等物品。
治疗前准备
患者在治疗前应自行清洁施术部位,然后术前由医生或助手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止感染。其次,医者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
病情告知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火针治疗情况,以及操作风险和注意事项等,并安抚患者情绪,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医生会充分解释,使患者明白火针疗法的意义及疗效,使患者接受火针疗法。对于火针施针部位较多的患者,在术后宜适当休息后再进行活动。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常用刺法
单刺法:在腧穴上施以单针点刺的方法。
密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密集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隔不超过1cm。
散刺法:在体表病灶上施以多针疏散刺激的方法,每针间隔2cm左右。
围刺法:围绕体表病灶周围施以多针刺激的方法,针刺点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处。
刺络法:用火针刺入体表血液淤滞的血络,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针刺深度
针刺的深度应根据病情、体质、年龄和针刺部位的肌肉厚薄、血管深浅、神经分布等而定。
四肢、腰腹部针刺稍深,可刺2~5分深;
胸背部针刺宜浅,可刺1~2分深;
至于痣、疣的针刺深度以刺至基底的深度为宜。
操作过程
检查针具器材:火针的针尖应圆利、无倒钩;针体应光滑、无锈蚀;针柄与针体缠绕应牢固,无松动。
体位选择:操作过程中,患者依据医者要求保持安静、放松状态,并采取合适体位,如坐卧位、仰卧位或俯卧位。
部位选择:根据适应证病情可选取腧穴、血络、体表病灶或病灶周围等部位,并在选定的针刺部位上加以标记,以确保针刺的准确性。
环境要求:治疗环境应清洁卫生,远离易燃物,并注意避风。
消毒:
医者消毒:医者双手应先用肥皂水清洗干净,再用75%酒精擦拭。
针刺部位消毒:可用75%酒精或0.5%~1%碘伏棉球在针刺部位消毒。
火针针体消毒:点燃酒精灯,从针根沿针体到针尖连续移动烧红,对施术前针体消毒。
刺法选择:根据疾病情况、患病部位、患者身体素质选择合适的刺法及针刺深度。
针体加热:用酒精灯烧红针尖及针体,根据针刺深度,决定针体烧红长度。
进针:医师用左手拿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针,尽量靠近施治部位,针体烧红后对准针刺部位垂直点刺,速入疾出。
出针:针体达到治疗深度后,即可出针。出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减少疼痛并防止出血。要求术者全神贯注,动作熟练敏捷。
操作后处理
消毒针具:为避免由针体产生的交叉感染,应重新用酒精灯从针根沿针体到针尖连续移动烧红,消毒备用。
处置针孔:为减轻疼痛,促进愈合,应妥善处置针孔。
可用无菌棉球或棉签按压针孔;
针孔如有出血或渗出物,可用无菌棉球擦拭按压;
火针刺络出血后,可用敞口器皿承接,待出血停止后,再用无菌棉球擦拭按压;
如果操作次数较多,可用碘伏再次消毒,局部外敷创可贴或覆盖无菌纱布;
嘱患者针孔局部24小时不沾水以免感染。
治疗感受
如果是单刺法,操作的穴位选取较少,虽有疼痛但尚可忍受;
密刺法、散刺法、围刺法,操作次数较多,但操作部位多位于躯干部位,痛感强度反而弱于肢端,如果实在难以忍受可告知医生,可通过减少操作次数来减轻患者疼痛不适;
刺络法,通常选取浅表细小血管,虽有疼痛但也可忍受。
治疗时间
该治疗总过程大约需要15分钟至1小时,治疗时间可能会受到疾病情况、治疗部位、治疗手法等因素影响。
如在腧穴上施加单针点刺法则所需治疗时间较少,约15-30分钟即可完成;密刺法、散刺法、围刺法所操作的部位较多,单次治疗需要30-60分钟;刺络法所需时间通常20-40分钟即可。
治疗后
护理
注意事项
注意保持术后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伤口沾水。
针孔局部若出现微红、灼热、轻度疼痛、瘙痒等症状属正常现象,可不作处理。
应注意针孔局部清洁,忌用手搔抓,不宜用油、膏类药物涂抹。
火针治疗后不宜立即离开医院,可适当休息后,观察十几分钟至半小时左右,无明显不适后再离开或进行日常活动。
近期不做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安排饮食及运动锻炼的时间和强度。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影响到凝血功能,请遵医嘱进行调整或者停用。
饮食营养
忌辛辣、油腻、生冷、不易消化及特殊刺激性的食物等,以免影响疾病康复,具体忌口请咨询医生。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这样有助于膳食营养的补充。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及人体所需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
晕针、晕血
通常发生在治疗初期或治疗过程中,多因患者处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等状态而诱发。通常表现为心悸、恶心、面色苍白、头晕胸闷、出冷汗等,甚至晕厥。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延迟晕针、晕血现象。若患者有以上不适,请及时告知医生。
操作者治疗前需咨询患者是否有晕针、晕血的现象,并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缓解其治疗前的紧张感、恐惧感。
一旦出现晕针、晕血反应,应立即停止治疗,并让患者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休息、平躺,抬高双下肢。
同时,可适当给予患者饮用温热水或葡萄糖液,以缓解症状。
经过以上处理仍未缓解者,应及时采取其他医疗手段及急救药物。
疼痛及轻度水肿
火针操作过程中及术后,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是机体的对针刺的正常反应,通常在1-3天后可逐渐减轻;治疗后,局部可能出现微红及轻度水肿,数小时后可完全消失。
若此后疼痛逐渐加重,无缓解趋势,且局部呈现红、肿、热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操作者治疗前需做好沟通,安抚患者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增强治疗信心,操作部位及手法选取要适当,不宜过多,根据操作部位选择不同种类和型号的火针,操作中动作要轻柔。
感染
表现为伤口红、肿、热、痛,严重时有脓液形成。患者应当保持治疗后局部干燥清洁,24小时内避免患处创可贴或纱布脱落,并避免伤口沾水。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伤口感染、不愈合,应当立即就医。
恢复过程
火针疗法属于临床上较常规的治疗方法,治疗后相应穴位或治疗局部可出现微红、灼热、轻度疼痛、瘙痒等表现,属正常现象,可不作处理,适当休息即可,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后续治疗
一般火针疗法会在其他治疗方法后,如针刺、艾灸、刮痧等,因此本治疗结束后一般不涉及后续治疗。
日常生活
治疗结束适当休息后即可正常活动,一般不影响日常活动。
具体注意事项与患者所患疾病相关,应咨询医生,严格遵守医嘱。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