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狂犬病
概述
狂犬病病毒引起,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表现为恐水和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等
病因为感染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带病毒动物抓挠、咬伤传播
暴露后对伤口清创和注射免疫制剂,发病后对症治疗
定义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分型
狂躁型
症状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
狂躁型因有典型的恐水症状,也叫恐水症。
麻痹型
麻痹型狂犬病,也称“静型”或“哑狂犬病”。
没有功能亢进表现和典型恐水现象。
发病情况
狂犬病病毒对动物和人类都是致命的,宠物爱好者和儿童面临的风险更高。
我国在春秋时期《左传》中已有对狂犬病记载,描述疯狗咬伤可引起人死亡。
狂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100%。
每年大约有60000人死于狂犬病,绝大多数发生在亚洲和非洲。
病因
致病原因
狂犬病由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通过以下基本因素造成传播。
传染源: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感染或患有狂犬病的人。
狂犬病确诊病例中,99%由犬类传播给人,50%伤人动物为家养,流浪动物传播狂犬病病毒的约占1/4。
所有哺乳动物都对狂犬病病毒易感,引起人狂犬病的主要来源有犬、猫、貂、狼、豺、貉、牛、马、羊、蝙蝠、狐狸、浣熊等。
禽类、鱼类、昆虫、蜥蜴、龟和蛇等不感染和传播狂犬病病毒。
传播途径
被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咬伤、抓伤。
破损的皮肤(包括新鲜或尚未愈合的伤口)或黏膜(包括完整的黏膜,如口腔、会阴等)接触带有狂犬病病毒的动物的唾液和分泌物。
易感人群:未接种狂犬病疫苗,缺乏免疫力的人群普遍易感。
发病机制
人体感染后,病毒最初在伤口周围肌肉细胞中复制,通过周围神经末梢进入神经系统,最终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全脑炎
组织内病毒少量增殖期
病毒先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少量增殖。
在局部可停留3天或更久,然后入侵人体近处的末梢神经。
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神经轴突快速向中枢神经进行向心性扩展,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大量繁殖,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
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脑脊髓炎,最明显的是大脑基底面海马回和脑干部位(中脑、脑桥和延髓)及小脑损害。
向各器官扩散期
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尤以唾液腺、舌部味蕾、嗅神经上皮等处病毒量较多。
由于迷走、舌咽及舌下神经核受损,致吞咽肌及呼吸肌痉挛,出现恐水、吞咽和呼吸困难等症状。
症状
病例在首次出现临床症状的7~10天后,往往因呼吸、心脏衰竭死亡。
主要症状
潜伏期
狂犬病潜伏期指从病毒感染到发病以前的无症状阶段。
人狂犬病潜伏期通常1~3个月,1周以内或1年以上极少。
病毒数量越多、毒力越强、侵入部位神经越丰富、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潜伏期越短。
前驱期
从潜伏期末到出现疾病典型症状之前的轻微非特异性症状阶段。
一般为2~10天。
常有感觉不适、厌食、疲劳、头痛和发热等不典型症状。
无端的恐惧、焦虑、激动、易怒、神经过敏、失眠或抑郁等。
较有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是,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烧灼、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50%~80%会出现以上情况。
兴奋期
一般持续1~3天,分为狂躁型与麻痹型。
狂躁型
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惧、恐水、怕风、严重哽咽感,吞咽困难(发作性咽肌痉挛等)、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及多汗、流涎等。
恐水、怕风
本病特殊症状。
典型表现为见水或听到流水声、饮水或仅提及饮水时,都会引起严重的哽咽感(咽喉肌痉挛)。
极口渴,但不敢喝水;即使喝水也无法下咽,常伴声音嘶哑和脱水。
亮光、噪声、触动或气流也可能引发痉挛。
严重发作时可能出现全身疼痛性抽搐。
发绀
呼吸肌痉挛导致呼吸困难,皮肤呈青紫色。
人狂犬病的功能亢进为间歇性,由数个持续1~5分钟的兴奋期组成。
意识大多清楚,并可进行交流。
精神异常
发热伴随有情绪亢进。
精神行为异常:无法认清周围环境(定向障碍),出现幻觉,行为古怪等。
可有痉挛发作、颈项强直
麻痹型
无典型的兴奋期及恐水现象。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咬伤处疼痛。
继而出现肢体软弱、腹胀、共济失调(运动的协调不良、平衡障碍等)、大小便失禁等。
呈现截瘫(损伤脊髓平面以下出现的双侧肢体瘫痪)等类吉兰-巴雷综合征表现,而不累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
麻痹期
肌肉痉挛逐渐停止,进入全身弛缓性瘫痪,表现为患肢无力,肌张力减弱或消失(身体变软)。
由安静进入昏迷状态,一般6~18小时。
最终因全身弛缓性瘫痪死亡。
其他症状
除上述典型症状外,还可出现以下症状。
肌束震颤(尤其是暴露部位附近),表现为肌肉跳动。
吸气和呼吸非常迅速和短促,造成换气过度。
唾液分泌过多。
局部或全身痉挛。
可有一些较罕见的症状,包括阴茎异常勃起或性欲增强等。
就医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31
狂犬病风险自测
就医科室
急诊科
当被犬、猫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发生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等情况时,应立即就医。
出现极度恐水、怕风、抽搐,伴呼吸困难、发热、情绪亢奋等时,应立即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动物咬伤后,有明显出血时,可先用干净的敷料或衣物按压出血部位止血;如无明显出血,可先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10~20分钟,并可使用碘伏消毒。
出现症状者,在就医时应避免患者受到声光刺激,以免引发抽搐。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恐水症状?
是否有怕风症状?
是否出现唾液分泌增加?
是否有呼吸困难?
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被动物(如猫、狗等)咬伤或抓伤?
是否接种过狂犬疫苗?什么时候接种的?
检查清单
近期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
影像学检查:脑部磁共振(MRI)检查
诊断
医学团队审核 · 专业测评分析
1
1031
狂犬病风险自测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有明确的患病犬、猫或其他动物咬伤、抓伤史。
临床表现
狂躁型狂犬病表现明显,如极度恐惧、恐水、怕风、严重哽咽感等。
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临床表现,如出现肢体软弱、腹胀、肌肉瘫痪、大小便失禁等。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轻至中度增多,中性粒细胞一般占80%以上。
尿常规
可发现轻度蛋白尿,偶有透明管型。
病毒学检查
狂犬病病毒分离阳性:适合脑组织及唾液等病毒含量高的样本。
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适合脑组织、颈后部皮肤毛囊样本。
狂犬病病毒核酸检测阳性:适合唾液、脑组织等样本。
未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检测阳性:适合血清、脑脊液样本。
脑脊液检查
压力稍增高,细胞数轻度增高,一般不超过2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及氯化物正常。
影像学检查
对可能感染狂犬病者,在采取适当预防措施情况下,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脑部CT几乎没有诊断价值。
无论临床类型如何,当脑干、海马、下丘脑、深层和皮层下白质以及深层和皮质灰质的MRI的T2成像出现模糊、微弱的异常高信号时,可能为狂犬病。
疾病晚期,昏迷状态时,增强MRI可以清楚显示上述改变,通过这些特征可区别狂犬病与其他病毒性脑炎。
鉴别诊断
类狂犬病性癔症
相似点
与狂犬病类似的攻击行为、咬人、吼叫,甚至恐水。
不同点
狂犬病事件作用于癔症(又称歇斯底里)个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精神障碍。
发病与精神因素及患者的性格特征有关。
常表现为感情用事、情绪不稳、暗示性强、心胸狭窄、富于幻想和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无典型恐水、恐风、流涎、发热、瘫痪等体征。
常因精神因素或暗示而诱发反复阵发性发作,药物及安慰治疗后病情缓解。
发作过后症状完全消失。
神经系统查体没有阳性体征,特异性的实验室检查也没有异常发现。
破伤风
相似点
不同点
由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感染。
临床特征为全身骨骼肌痉挛性强直,表现为张口困难、吞咽苦难、牙关紧闭、苦笑面容
阵发性肌肉痉挛引起角弓反张和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发生呼吸骤停而死亡。
意识清楚,无恐水表现。
临床表现典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做出诊断。
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
行为改变(方向障碍、幻觉、精神错乱、性格改变、兴奋)。
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易与麻痹型狂犬病混淆。
不同点
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常见病原体为乙脑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麻疹病毒和肠道病毒等。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精神和神经症状障碍等。
局灶性神经系统异常(如命名性失语症言语障碍、偏瘫),癫痫为特点的中枢功能障碍。
除狂犬病脑炎外,其它任何一种病毒引起的脑部感染都不会引起恐水表现。
通过磁共振成像和脑脊液相应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或特异性抗体检测等进行鉴别。
病毒性脑膜炎
相似点
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
不同点
无恐水、恐风、喉咙紧缩等症状。
由各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软脑膜(软膜和蛛网膜)弥漫性炎症综合征,常见的病原体有腮腺炎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急性起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呈良性,通常为2~3周,预后较好。
病毒性脑膜炎者的脑脊液检查表现为脑脊液压力升高,白细胞升高。
早期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糖及氯化物含量正常为特点。
脑脊液相应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培养或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
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相似点
发热。
不同点
脊髓灰质炎病毒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
患者多为1~6岁儿童。
主要症状是发热,可出现双峰热型,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
热退后(少数发热时)出现肢体或躯干,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
脑脊液检查呈细胞-蛋白分离现象,分类以多形核粒细胞为主,而狂犬病患者脑脊液后期以淋巴细胞升高为主。
发病后从粪便、咽部、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可确诊。
吉兰-巴雷综合征
相似点
与麻痹型狂犬病的急性轴索神经病变相同。
不同点
常见的脊神经和周围神经脱髓鞘疾病,又称急性特发性多神经炎或对称性多神经根炎。
吉兰-巴雷综合征很少出现持续性发热、意识模糊、尿失禁等括约肌受累症状。
出现前驱感染症状之后表现为进行性、上升性、对称性麻痹,四肢软瘫。
可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多数可完全恢复,少数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呼吸麻痹和双侧面瘫。
吉兰-巴雷综合征脑脊液检查为典型的蛋白-细胞分离现象,有助于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和原则
治疗目的
人得了狂犬病以后,一旦发作,临床目前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特效治疗药物,主要是对症处理,减轻痛苦,防止其他人员感染。
治疗原则
狂犬病患者应单独隔离。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必要时给予包括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在内的重要脏器支持的综合性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
单室隔离,保持安静,避免声、光、风等刺激。
参与治疗、护理的医护人员会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如戴一次性外科口罩、帽子、穿一次性隔离衣和戴乳胶手套。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会接受严格消毒。
医生行气管插管等有液体喷溅或气溶胶产生等操作时,会加戴护目镜或面罩。
床边会设置护栏,防止患者狂躁发作坠床,防范褥疮和深静脉血栓发生。
患者需要置入鼻饲管和开放静脉通路,以保证静脉药物的输注。
医生会监测患者的意识、精神状态、生命体征(体温、脉搏、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血电解质、血糖、心电图等。
对症支持治疗
在治疗中使用药物,需要严格遵守医嘱,不能自行用药。
镇静和镇痛
尽量保持患者安静,可以防止痉挛发作。
尽量减少各种刺激,对躁狂、痉挛患者可用镇静剂,如苯二氮䓬类药物,延缓病毒的扩散。
疼痛明显者,可联合应用吗啡、芬太尼等阿片类镇痛药物,通过静脉或皮下给予,也可持续静脉给药。
减少过量唾液分泌
可用抗胆碱能药物,如东莨菪碱
发热处理
高热者予物理降温结合解热镇痛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高热不退可采用控制性低温治疗。
营养支持
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
保证营养供给。
脑水肿处置
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时,可予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也可选择3%~5%高张盐水输注来控制脑水肿,间断给予静脉注射呋塞米
严重颅内高压时,可行侧脑室或腰大池插管减压。
呼吸系统支持
监测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当出现咽肌或辅助呼吸肌痉挛影响通气时,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正压通气。
并发细菌性肺炎者给予相应抗菌药物。
循环支持
低血压者在充分静脉补液基础上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
心力衰竭者需限制液体入量,给予扩血管、利尿、正性肌力等药物。
抗病毒和免疫调节治疗
目前没有任何抗病毒药物和免疫调节剂被证实对狂犬病有效。
抗病毒药物的选择取决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患者(或家属)的意愿。
神经保护治疗
没有已知用于狂犬病的有效神经保护剂。
可试用控制性低温治疗,减少神经元损伤。
人文关怀
狂犬病一经确诊,基本上没有生还可能,患者从发病到死亡的全过程中,有清楚的感受,过程十分痛苦。
狂犬病发病者及其家属,都需要获得安慰和关怀。
治疗进展
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mAb)产品SⅡ RMAb(商品名Rabishield)已于2017年在印度获批上市,在临床试验中被证明是安全有效的。
mAb的优势还在于可大规模生产和质量标准化,且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动物,可降低不良反应风险。
我国开发的抗狂犬病单克隆抗体NM57已经完成三期临床试验并获批上市。
单克隆抗体替代人血及动物来源产品是被动免疫制剂的发展方向,世界卫生组织(WHO)多年来一直建议将含有针对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不重叠表位的单克隆抗体产品列为优先研究领域。
预后
治愈情况
狂犬病的预后极差,多在发病后7天内死亡。
目前对狂犬病导致死亡的病理生理学尚未阐明,死因可能是由于控制循环和呼吸系统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功能障碍。
危害性
本病发病后进展迅速,病情重,死亡率几乎达100%。
重症者可出现抗利尿激素异常分泌,气胸、纵隔气肿、心律不齐、心衰、动静脉栓塞、上消化道出血和急性肾衰竭等。
病程晚期,常出现肺部感染和其他部位感染,呼吸中枢的感染可导致呼吸麻痹死亡。
日常
日常管理
单独隔离,保持环境安静、避光。
防止患者唾液污染他人。
床栏保护或适当约束,防止坠床或外伤。
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如水、光、声、风、触动等。
预防
暴露前预防
适用人群
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危险环境下的个体,均推荐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狂犬病疫苗接种。例如:兽医、猎人、动物驯养师等。
偏远、难以获得及时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地区,存在暴露风险的游客应进行暴露前免疫。
基础免疫
接种途径、部位
目前中国上市的狂犬病疫苗均采用肌内注射。
2岁及以上人群疫苗接种于上臂三角肌,2岁以下幼童可选择大腿外侧上1/3处肌内注射。
免疫程序
一般第0和7天分别肌内注射1剂,共接种2剂。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接受3针暴露前免疫程序:第0和7天,以及第21~28天分别肌内注射1剂。
加强免疫
出于暴露前预防的目的,已接受全程基础免疫者无需定期进行加强免疫。
定期加强免疫仅推荐用于因职业原因存在持续、频繁或较高的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者(如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兽医)。
一般人群不需要监测抗体水平或加强免疫。
管理传染源
对家庭饲养动物进行免疫接种,管理流浪动物。
对可疑因狂犬病死亡的动物,应焚毁或深埋,不可剥皮或食用。
暴露后预防处置
暴露后预防处置的内容有以下几点。
表1 狂犬病暴露分级和预防处置原则
暴露分级接触方式暴露后预防处置
完好的皮肤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清洗暴露部位,无需进行其他医学处理。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n无明显出血的咬伤、抓伤。\n无明显出血的伤口或已闭合但未完全愈合的伤口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处理伤口。\n接种狂犬病疫苗。\n必要时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n穿透性的皮肤咬伤或抓伤,临床表现为明显出血。\n尚未闭合的伤口或黏膜接触动物及其分泌物。\n暴露于蝙蝠。处理伤口。\n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n接种狂犬病疫苗。
*当判断患者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等影响疫苗免疫效果的因素时,Ⅱ级暴露者也应给予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
伤口处理
伤口处置的目的是尽可能清除伤口中的狂犬病病毒和细菌。
局部伤口处理越早越好,包括对每处伤口进行彻底的冲洗、消毒以及后续的外科处置。
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麻醉和抗生素,需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伤口处理过程包括伤口冲洗,消毒处理,清创与缝合,抗生素使用,破伤风预防等内容。
动物致伤6小时内咬伤伤口缝合处置及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请遵医嘱进行。
动物致伤造成的破伤风风险较高,处理过程中均需对破伤风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
具体破伤风处理原则如下。
无破伤风风险:狂犬病Ⅰ级暴露。
破伤风低风险:狂犬病Ⅱ级暴露伤口。
破伤风高风险:狂犬病Ⅲ级暴露伤口(除外完好的黏膜被唾液污染、无皮肤破损的蝙蝠接触)
狂犬病伤口的破伤风免疫接种处理程序如下。
既往免疫史a最后1剂至今伤口类型破伤风疫苗破伤风被动免疫制剂
全程免疫<5年低、高风险无需无需
全程免疫≥5年且<10年低风险无需无需
全程免疫≥5年且<10年高风险加强1剂无需
全程免疫≥10年低、高风险加强1剂无需
非全程或不详-低风险全程免疫无需
非全程或不详-高风险全程免疫需要[破伤风抗毒素或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或马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疫苗接种
应用人群:Ⅱ和Ⅲ级暴露者。
接种部位:同“暴露前预防”的基础免疫。
接种程序
5针免疫程序:第0、3、7、14和28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5剂。
4针免疫程序:第0、3、7、14天,或第14~28天任意1天,各1剂。
“2-1-1”免疫程序:第0天接种2剂(左、右上臂三角肌各接种1剂),第7和21天各接种1剂,共接种4剂。
免疫功能低下者应接受5针免疫程序,程序仅适用于获得注册批准的产品。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表现为注射局部发红或者轻度硬结。
联合免疫
正在进行计划免疫接种的儿童可按照正常免疫程序接种狂犬病疫苗。
接种狂犬病疫苗期间接种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日本乙型脑炎疫苗或脊髓灰质炎疫苗等计划免疫疫苗是安全的,可以同时接种,但优先接种狂犬病疫苗。
使用禁忌
狂犬病为致死性疾病,暴露后狂犬病疫苗使用无任何禁忌,但接种前应充分询问受种者个体基本情况(如有无严重过敏史、其他严重疾病等)。
即使存在不适合接种疫苗的情况,也应在严密监护下接种疫苗。
如受种者对某一品牌疫苗的成分有明确过敏史,应更换无该成分的疫苗品种。
狂犬病疫苗接种应当按时完成全程免疫,如有顺延应遵医嘱进行接种。
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如有不适遵医嘱更换。
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应用人群
首次暴露的Ⅲ级暴露者。
存在严重免疫功能缺陷的首次Ⅱ级暴露者。
首次暴露未使用被动免疫制剂,7天内发生再次暴露的Ⅲ级暴露者。
处于艾滋病临床期或接受过造血干细胞移植,再次暴露的Ⅱ级和Ⅲ级暴露者。
将全部被动免疫制剂直接浸润注射在伤口周围,所有伤口均应覆盖。
所用总剂量不足以浸润注射全部伤口,可用生理盐水适当稀释,至全部伤口均浸润。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特别提醒:尽量避免在接种疫苗前1天以上,注射被动免疫制剂。
不良反应可能有荨麻疹、发热、淋巴结肿大、局部水肿等表现。
不良反应处置
常见一般反应处置:局部反应常可自行缓解,可不进行处理;全身反应可有轻度发热、无力、头痛、眩晕等,不需处理即可自行消退。
异常反应:罕见,发生率极低,主要包括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及过敏性休克等,应及时处理。
注意事项
暴露后处置无任何禁忌,高风险暴露均应按规范处置。
现代细胞基质疫苗质量高、安全性好。孕妇接种后不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哺乳期妇女接种后可正常哺乳。
严重的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接受皮质类固醇治疗(40毫克>2周)的患者,建议接种后2周检测抗体,抗体阴性者加强2针后继续检测。
干细胞移植者:移植前的记忆免疫被清除,对于狂犬病的免疫记忆消失,再次暴露发生在移植1年以内按首次暴露、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处理(I级及Ⅱ级暴露均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发生在移植1年以上的按免疫功能正常的首次暴露后处理。
再次暴露后预防
对既往进行过暴露前预防或者暴露后预防处置的病例,以及至少注射过2剂细胞培养狂犬病疫苗的病例进行的暴露后预防处置,均按照再次暴露后预防处置进行处理。
伤口处理
任何一次暴露后均应及时进行规范的伤口处理。
疫苗接种
如再次暴露发生在免疫接种过程中,则继续按照原有程序完成全程接种,不需加大剂量和增加剂次。
上次免疫程序最后1剂完成后3个月内再次暴露,无需加强免疫。
上次免疫程序最后1剂完成后3个月及以上再次暴露者,需第0和3天各接种1剂疫苗。
被动免疫制剂
按暴露前或暴露后程序完成了至少2剂狂犬病疫苗接种者,除HIV感染者临床期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例外,再次暴露均无需使用被动免疫制剂。
疫苗接种后的饮食管理
无确切证据表明饮食对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有影响。
接种狂犬病疫苗后应保持正常健康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或敏感性食物以及饮酒等不健康行为。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