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型肺结核
概述
本病多见于继发性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
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低热、盗汗等症状
本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
治疗以化学治疗为主,辅以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空洞型肺结核为影像学上可见空洞的肺结核,空洞多为虫蚀样空洞,表现为大小不一、洞壁不明显、含有多个空腔,多见于继发性肺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是人体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多在儿童时期),再次出现肺结核病变,为内源性复燃,是肺结核病的主要类型,其也可以表现为再次感染。
发病情况
空洞型肺结核属于肺结核的一种类型,影像学上可见空洞,目前我国还没有该病具体患病率的统计数据。
2020年全球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90万,发病率127/10万人。
我国2020年估算的结核病新发患者数为84.2万(2019年83.3万),估算结核病发病率为59/10万(2019年58/10万)。
病因
致病原因
空洞型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导致传播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排菌的结核病患者(痰直接涂片阳性者),尤其是未经治疗的排菌患者。
传播途径
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传播,其他还可见消化道、皮肤传播。
可以通过咳嗽、喷嚏、说话等方式排出含有结核分枝杆菌的飞沫。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是否患病取决于以下两方面。
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数量及毒力。
人体对结核分枝杆菌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免疫力低下时易患本病。
高危因素
以下因素会增加患空洞型肺结核的风险,具体如下。
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有密切接触。
老年人、婴幼儿、临近分娩的孕妇。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慢性病患者、接受化疗、使用免疫抑制剂、营养不良者。
症状
主要症状
可有咯血,多数为少量咯血。
可有发热,为最常见的症状,多为午后潮热,即体温下午开始升高,第二天早上又恢复正常。
病变累及胸膜时可有胸痛表现,在深呼吸和咳嗽时胸痛症状可加重。
其他症状
可有食欲减退、乏力、盗汗、体重减轻等症状。
育龄期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内科
呼吸内科
出现低热、咳嗽、咳痰、痰中带血、咯血等,也可于呼吸内科就诊,确诊后转至感染内科或者结核病医院进一步治疗。
急诊科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高热患者可先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额头,以及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前避免接触周围人群,戴好口罩、手套,打喷嚏时掩住口鼻,乘坐非公共交通工具。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咳嗽、咳痰、痰中带血或咯血?
是否有发热?体温最高多少度?
是否有食欲减退、夜间睡觉出汗、乏力等?
是否有胸痛、呼吸困难?
上述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既往是否患过肺结核?是否经过规范治疗?
周围人群是否有人患有结核病?
是否接种过卡介苗?
是否有糖尿病、尘肺、艾滋病、营养不良等病史?
是否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沉、结核菌素试验、痰涂片、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CT等。
其他:支气管镜检查。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物: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抗感染药物: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可能存在如下病史。
既往有结核病的病史。
有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
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也可伴有盗汗、乏力、食欲减退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进行血常规检查主要是为了明确是否存在继发细菌感染、贫血等情况。
若检查出现白细胞异常升高,提示存在感染可能;出现血红蛋白水平降低,提示存在贫血。
血沉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血沉常升高。
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用于判断有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但会受到卡介苗接种的影响。
皮内注射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5IU,48~72小时观察皮肤硬结的直径,≥5mm考虑为阳性。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不受卡介苗接种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影响。阳性可能为结核病潜伏感染或者活动性结核病。
目前国内常用的是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检测。
痰涂片
痰涂片抗酸染色是筛查活动性肺结核的一种主要手段,直接涂片法受痰液带菌量和取样点位的影响,离心沉淀集菌涂片较直接涂片而言,可提高阳性率。
痰涂片检查阳性仅说明痰中含有抗酸杆菌,但不能区分是结核分枝杆菌还是非结核分枝杆菌,一般至少检测3次。
痰涂片检查阴性只能说明患者目前排出的痰液中没有查出抗酸杆菌,但并不能够完全排除肺结核的诊断。
结核分枝杆菌培养
培养得到结核分枝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金标准,灵敏度比涂片高。
培养周期长,一般需要2~8周。
肺结核患者的排菌具有间断性和不均匀性,所以要取不同时间段的痰液(如清晨痰、夜间痰和即时痰),多次查痰。
结核分枝杆菌核酸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比涂片、培养更敏感。
新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如基因扩增检测技术,其检测速度和精度较传统PCR技术有优势。
影像学检查
X线胸片检查
诊断空洞型肺结核的常规首选方法。胸部X线片可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虫蚀样空洞。
胸部CT
CT相对于X线胸片可以发现隐匿的微小的病灶,灵敏性高。
可以更加清晰的观察空洞与周围气管、支气管等组织的位置关系,明确是否存在侵犯。
支气管镜检查
可通过支气管镜了解气管、支气管的情况。
可通过支气管镜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肺泡灌洗液、下呼吸道分泌物等进行涂片、培养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等。
鉴别诊断
空洞型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症状体征等易与下列疾病混淆,应予以鉴别。
周围性肺癌
两者都会出现咳嗽、胸痛、肺部局限性病灶等,但周围性肺癌病灶多有分叶,且边缘伴有毛刺症,痰标本镜检可见瘤细胞,穿刺病理检查可诊断。
肺癌性空洞
影像学检查都可见肺组织内空洞,都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但肺癌空洞多为偏心厚壁空洞,洞壁多不规则,空洞内可见结节状突起,空洞周围无卫星灶,空洞增大速度较快。
肺脓肿
两者均可有发热、咳痰等症状,检查可见肺部空洞,但肺脓肿典型特征为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可有口腔手术、异物吸入和昏迷、呕吐史,胸部X线片表现为带有液平面的空洞,伴周围浓密的炎性阴影;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治疗
治疗目的:控制疾病发展,改善患者症状,消灭结核分枝杆菌,治愈疾病,防止耐药菌产生,减少复发。
治疗原则:以“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化学治疗为中心,结合对症治疗、手术治疗等。
化学治疗
化学治疗是治疗空洞型肺结核的核心。
结核化疗药物
根据抗结核药物的效力和不良反应分为两类,即一线抗结核药物和二线抗结核药物。
一线抗结核药物
疗效好,不良反应小,包括以下几种药物。
异烟肼(H):具有强杀菌的作用,是治疗肺结核的基本药物之一。不良反应有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谷丙转氨酶升高等。
乙胺丁醇(E):具有抑菌作用,不良反应有球后视神经炎、过敏反应等。
链霉素(S):具有杀菌作用,不良反应有听力减退、耳鸣等。
二线抗结核药物
效力或者安全性不如一线抗结核药物,在一线抗结核药物耐药或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能耐受时可选用,包括以下几种药物。
B组:二线注射类药物,包括阿米卡星、链霉素。
C组:其他核心二线药物,包括环丝氨酸、丙硫异烟肼/乙硫异烟肼、利奈唑胺。
标准化学治疗方案
初治空洞型肺结核
常选用2HRZE/4HR方案。
强化期使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治疗,每天1次,共2个月。
巩固期使用异烟肼、利福平治疗,每天1次,共4个月。
复治空洞型肺结核
常选用2HRZSE/6HRE,3HRZE/6HR,2HRZSE/1HRZE/5HRE方案。
复治结核应该进行药敏试验,如果上述方案治疗无效,应该按照耐药结核进行治疗。
耐药肺结核
耐药结核治疗的强化期至少应有5种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包括短程治疗方案和长疗程治疗方案。
短程治疗方案目前推行的总疗程为9~12个月,长疗程治疗方案目前推行的总疗程为18~24个月,但具体用药及疗程需要医生根据病情确定。
监测治疗效果以痰培养为准。
对症治疗
发热
对于发热患者,可以给予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等。
高热持续不退患者可以给予糖皮质激素改善症状。
咯血
大量咯血时需要避免窒息,通畅气道,可给予垂体后叶素治疗。
如果咯血药物治疗无效,可以给予紧急手术或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治疗失败或威胁生命的单侧肺结核患者,可选用手术治疗。
预后
治愈情况
有复发的可能,需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危害性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可因病变进展或并发咯血、自发性气胸、肺源性心脏病或肺外结核等原因死亡。
空洞型肺结核患者如果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肺结核,一旦耐药,治愈率将降低。
有传染性,可能会传染给他人。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适当多摄入优质蛋白,提高机体免疫力,如牛奶、白肉、海鲜、豆制品等。
适当多食用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菠菜、白菜、南瓜、彩椒、胡萝卜、黄桃、西红柿、西柚、西瓜。
忌食或少食油条、土豆条等煎炸食物和年糕、粽子等不易消化食物。
生活管理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遮住口鼻。
居家治疗者,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避免家人被感染。
不随地吐痰,可将痰液吐在有消毒液的带盖痰盂里或消毒湿纸巾、密封痰袋里。
规律作息,不要熬夜,保持心情舒畅。
病情监测
如果患者咳嗽、咳痰、发热、盗汗等症状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如果患者应用抗结核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如周围神经炎、肝功能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中毒、药物性皮疹等,需要及时就诊。
预防
远离传染源
避免与肺结核患者接触,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应佩戴口罩。
卡介苗接种
对于儿童来说,预防结核病的有效措施是接种卡介苗,但对成年人的预防作用效果不是很明显。卡介苗对预防常发生在儿童的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结核有较好作用。
新生儿进行卡介苗接种后,仍须注意采取与肺结核患者隔离的措施。
预防性化学治疗
适用人群
主要用于肺结核的高危人群,包括HIV感染者、涂阳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未经治疗的肺部硬结纤维病灶(无活动性)、硅沉着病、糖尿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吸毒者、营养不良者、儿童青少年结核菌素试验硬结直径≥15毫米者等。
使用方法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