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巨结肠
概述
指结肠粪便淤积,导致部分或全结肠扩张的一种病变
可表现为便秘或停止排气和排便、腹胀、呕吐,可伴有营养不良及发育迟缓等
根据病情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如无其他疾病,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定义
巨结肠是指由于先天性或继发因素导致粪便通过结肠不畅,发生淤积,导致部分或全部结肠发生扩张的一种病变,主要病因为先天性因素,故多出现于小儿。
如为先天性巨结肠,且不伴有其他疾病,经过有效治疗一般可恢复。
如因其他原因导致巨结肠,在消除相应病因后,巨结肠也可有所改善。
分类
根据病因分类
先天性巨结肠
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肠管没有蠕动功能,痉挛收缩,粪便淤积于近端结肠,导致该段结肠扩张、增粗、变大。
根据发育异常影响结肠的长度不同,可进一步分为短段型、常见型、长段型、全结肠型及全肠型。
巨结肠同源病
又称巨结肠类缘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表现为肠道存在神经元,但神经元数量偏少或者幼稚神经元,胚胎发育出现异常,肠管有蠕动功能,但功能异常。
继发性巨结肠
继发性巨结肠是指由其他疾病导致的巨结肠。
发病情况
先天性巨结肠占巨结肠患者的一半,发病率约为1/5000~1/2000,男女比为4∶1~3∶1。
巨结肠同源病约占巨结肠的40%,继发性巨结肠占10%。
病因
致病原因
先天因素
先天性巨结肠及巨结肠同源病均与胚胎发育有关。
先天性巨结肠是因肠神经元缺失,导致相应肠管无法正常蠕动,一般认为是多基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巨结肠同源病虽有肠神经元,但其发育和数量有异常,导致相应肠管蠕动功能异常,一般认为与遗传有关。
继发因素
畸形:乙状结肠冗长、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未及时治疗者可继发巨结肠。
便秘:长期功能性便秘、肛门畸形术后便秘也可导致继发性巨结肠。
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低钾血症
其他:感染性结肠炎、肠道平滑肌萎缩、会阴创伤、直肠及周围肿瘤等均可导致继发性巨结肠。
高危因素
先天性巨结肠有遗传倾向,因此有家族史是患病的高危因素。
发病机制
先天性或继发性因素,导致结肠出现狭窄、蠕动功能减弱甚至消失,粪便无法顺畅通过,淤积于结肠,导致肠管扩张、增粗、变大。
症状
主要症状
便秘
新生儿典型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患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多无胎粪或仅有少量胎粪排出(正常一般10小时内开始排出胎粪),随后出现肠梗阻症状。
此后出现顽固性便秘,3~7天甚至1~2周排便一次(正常情况下每天排便3~5次),严重者可发展为不灌肠不排便。
异常的肠段越长,出现便秘的时间就越早、越严重。
停止排气和排便
粪便淤积过多,则可出现肠梗阻,患儿停止排气排便。
腹胀
由于粪便淤积,患儿可出现腹胀,在排便前逐渐加重,腹壁紧张、发亮,严重者发生膈肌上升,出现呼吸困难。
呕吐
肠梗阻后可出现呕吐,呕吐物一般量不多,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为粪便样呕吐物。
伴随症状
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
主要发生于婴儿,表现为食欲下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导致发育迟缓、消瘦、乏力、面色苍白、水肿等表现。
中毒表现
中毒表现出现于中毒性巨结肠者,包括发热、腹痛、心动过速、血压降低、嗜睡等。
并发症
小肠结肠炎
先天性巨结肠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
主要表现为高热、腹泻、高度腹胀、呼吸窘迫及脱水等。
就医
就医科室
新生儿科
如果新生儿出现胎粪排出延迟、腹胀、呕吐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如果小儿出现便秘或停止排气排便、腹胀、呕吐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普通外科
如果出现便秘或停止排气排便、腹胀、呕吐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如果突然出现发热、腹痛、嗜睡等,建议尽快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应当整理好小儿出现的异常,以及出现的时间、持续的时间、排便频率等信息,供医生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什么异常?有便秘、腹胀、呕吐等情况吗?
一般多久排便一次?
是否存在呕吐?如存在,呕吐物是什么样的?量有多少?
是否停止排气排便?
是否有发热、腹痛?
症状持续多久了?
病史清单
是否有先天性巨结肠的家族史?
是否患有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畸形、代谢性疾病等?
是否进行过肛门畸形相关手术?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激素水平测定、活体组织检查
影像学检查:X线片
其他:直肠肛门测压检查、结肠镜
用药清单
近1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促进排泄药物:乳果糖、开塞露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患儿可有先天性巨结肠家族史,或有炎症性肠病、消化道畸形、代谢性疾病等病史。
也可有进行过肛门畸形相关手术史。
临床表现
症状
患儿可出现便秘、停止排气排便、腹胀、呕吐,伴有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表现。
体征
直肠指诊可发现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可喷射出恶臭气体及大量粪便。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一般用于排除继发因素相关的巨结肠,如感染性肠炎等。
血常规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时,提示有细菌感染;当有病毒感染时,血常规中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计数常增高。
激素水平测定
可用于排查代谢性疾病相关的巨结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促甲状腺激素(TSH)显著增加或血清游离T4(FT4)显著减低,则提示为甲状腺功能减低。
活体组织检查
即“活检”,取直肠黏膜测定痉挛段肠管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也可取全层肠壁染色判断神经元细胞有无并计数,可辅助诊断。
影像学检查
X线片
腹部立位平片可观察到肠梗阻及结肠扩张。
钡剂灌肠检查诊断率在90%左右,可显示典型的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呈“漏斗状”改变。
其他
直肠肛门测压检查
可测定直肠及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反射性压力变化,患儿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过程消失,直肠肛门抑制反射为阴性。
2周内新生儿不适用此检查。
结肠镜
结肠镜可用于确诊炎症性肠病,明确病因。
鉴别诊断
胎粪栓塞综合征
相似点:均可出现胎粪排出延迟及腹胀等表现。
不同点:约85%胎粪栓塞综合征经灌肠排出胎粪后即可正常排便且不再复发,可作为鉴别依据。
先天性肠闭锁
相似点:均可出现胎粪排出延迟、腹胀等表现。
不同点:先天性肠闭锁直肠指检仅见少量灰白色胶冻样便,盐水灌肠后也不能排便;先天性巨结肠直肠指检后可有排便。通过X线片可明确鉴别。
功能性便秘
相似点:均可出现便秘、腹胀等表现。
不同点:功能性便秘一般无器质性病变,通过X线片等可鉴别。
治疗
治疗目的:消除病变肠段,恢复正常肠道功能。
治疗原则:根据患儿情况选择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灌肠:灌注生理盐水后按揉腹部,使灌肠水与粪水排出,逐渐排出积存的粪便。
扩肛:使用手指或扩肛器,可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避免粪便累积。
补充营养:对于有营养不良暂时不能接受手术的患儿,可通过静脉营养维持营养。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泻药
乳果糖
乳果糖可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是常用的泻药。
极少出现不良反应,偶有腹部不适、腹胀或腹痛;应注意使用剂量,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导致腹泻出现脱水。
开塞露
开塞露可刺激肛管,诱发排便。
使用时应注意力度,避免划伤黏膜;也需要注意用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最主要的方法。
结肠造瘘术
主要用于合并不能控制的小肠结肠炎、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不能耐受根治术者等,待患儿可耐受手术后再行根治术。
巨结肠根治术
对于诊断肯定,可耐受手术的患儿,均应行手术治疗;新生儿体重在3千克以上,可耐受手术也可进行根治术。
通过手术切除无神经元细胞肠段及部分扩张结肠,从而消除巨结肠。
手术方式包括腹腔镜手术、经肛门手术等。
手术后可采取扩肛、灌肠、肉毒素注射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防治便秘复发,以及术后吻合口狭窄等。
干细胞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与肠神经元缺失有关,而干细胞具有很高的分化潜力,可用于修复或替代缺失或有缺陷的神经元,改善肠道功能,是一种新的潜在可能的治疗方式。
预后
治愈情况
先天性巨结肠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可消除扩张的肠管,不同程度地恢复肠道功能,一般预后良好。
继发性巨结肠预后与原发病有关,经过治疗多可改善症状。中毒性巨结肠预后凶险,病死率高。
危害性
先天性巨结肠可影响患儿营养吸收,导致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影响正常成长。
患儿需要接受手术并有一定恢复期,带来一定痛苦。
先天性巨结肠有可能出现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
继发性巨结肠中的中毒性巨结肠起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出现肠梗阻的患儿,应遵医嘱禁食禁水,通过静脉营养维持。
6个月以下患儿一般可正常母乳喂养,对于进食较困难的患者可少量多次喂养,以确保其营养供应。
6个月以上患儿应当根据营养需要,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饮食中可适当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粗粮等,有助于避免便秘。
运动管理
术后遵医嘱逐渐进行正常活动,有助于恢复正常排便功能,避免便秘。
卫生管理
手术后,应当注意伤口部位清洁,定期换药、消毒,避免感染。
如需要扩肛等,应当注意戴一次性医用手套,轻柔操作,避免损伤及感染。
病情监测
对于未进行手术治疗,或接受结肠造瘘的患儿,应当注意观察患儿便秘、腹胀等症状的情况,一旦出现症状不缓解或加重,以及出现新症状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随诊复查
未进行手术治疗,或接受结肠造瘘的患儿,应当遵医嘱定期复诊,评估身体情况,择期手术。
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出院后2周至1个月第一次复诊,逐渐延长复诊周期至不再复诊。
预防
先天性巨结肠目前预防较为困难。继发性巨结肠者应当积极治疗原发病,有助于防止发展为巨结肠。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