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医疗法)
概述
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疫毒所引起的最常见外感病之一,俗称伤风。
感冒主要症状为鼻塞、流涕、喷嚏、头痛、发热、恶寒、全身不适等。
四季都可发病,冬春季节多发。尤其在气候突变、寒暖失常、正气虚弱之时易发。
中医学称病情轻的感冒为“伤风”,病情重的感冒为“重伤风”,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且病情相似的感冒(流行性感冒属于此类)为“时行感冒”。
病因病机
生活起居不慎,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皆可使人体肌腠不密,肺卫调节功能失常,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即容易发病。
风邪为六淫邪气之首,外感病常以风为先导。风邪从皮毛或口鼻侵袭人体,肺卫失和,则可发病。
风邪常兼夹时令之气,相合致病,则成风寒、风热、暑湿等证候。
秋冬之季,风多与寒,合为风寒之邪袭表,使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发为本病。
春夏温热之时,风多与热,合为风热之邪犯表,使卫表失和,腠理疏泄,肺失清肃,其病乃成。
夏秋之交,暑气多夹湿,合为风暑夹湿之邪遏表,使湿热伤中,肺气不清,发为本病。
时行疫毒具传染性,常夹四时不正之气,从皮毛或口鼻侵犯人体,致肺卫失和而发病。
临床特点
感冒主要有下述证候类型(或病程阶段)。
风寒束表证
恶寒重于发热,无汗。
头痛,四肢酸痛。
鼻塞声重,流清涕,时有鼻痒喷嚏。
咳嗽,痰吐稀薄色白。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
风热犯表证
发热重于恶寒,微恶风,有汗或汗出不畅。
面赤,头胀痛。
咳嗽、痰黏或黄,咽干或肿痛。
鼻塞、流黄浊涕。
口渴欲饮水。
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边尖红,脉浮数。
暑湿袭表证
身热不扬,微恶风,汗少。
肢体酸重或疼痛,头昏沉如裹布,头痛。
咳嗽、痰黏,鼻流浊涕。
心烦口渴而不欲饮,口中黏腻。
胸闷呕恶,食欲不振,腹胀,大便黏腻或溏,小便短赤。
舌苔黄腻,脉濡数。
卫气同病证
自觉发热重,恶寒或恶风,或高热寒战,烦渴。
头痛头胀。
流涕、喷嚏,咽痒咽痛。
小便短赤。
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洪大。
气虚感冒
恶寒较重,发热、无汗。
头痛身楚。
咳嗽,痰白,咯痰无力。
平素体弱身疲,气短懒言,反复易感。
舌淡,苔白,脉浮而无力。
感冒恢复期
感冒症状逐渐减轻,身体虚弱,神疲乏力。
自我疗法
自我推拿
基本治疗
基本治法:祛邪发表、缓解症状。
干梳头
用十指指尖从前额向上、向后梳到后发际位置。
力度适中。
重复动作35~40次。
小荷贴士
干梳头动作要领:双手指微屈,呈虎爪状,放到前额两侧发际处。以指尖着力,密切接触头皮,并向后梳头到后发际。用力深沉而持续,沉而不滞,悬而不浮,均匀一致。操作过程中手不要跳动。
扫散少阳
用十指指端面从前额两侧发际,向后横扫到头后。
力度适中,不可过重。
重复动作35~40次。
小荷贴士
扫散法动作要领:双手指微屈,呈虎爪状,放到前额两侧发际处。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主动屈伸,以带动腕关节摆动,让手指指端面着力于前额两侧发际,向后推擦横扫到头后。横扫过程中双手可纵向抖动,注意应沿经络循行的顺经方向操作。
按揉风池穴
用拇指罗纹面按揉风池穴。
力度稍重,使局部有酸胀感,或向头部、眼眶部放射。
操作时间为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风池穴动作要领: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风池穴,其余四指自然放在头两侧并提供助力,头微后仰。前臂主动发力,拇指在风池穴位置主动施力,同时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按揉大椎穴
用双手中指罗纹面按揉大椎穴。
力度适中。
操作时间为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大椎穴动作要领:双手放到颈后,两个中指相叠并放到大椎穴上,其余四指自然屈伸放置,保持颈部放松。前臂主动发力,中指罗纹面着力于大椎穴,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按揉列缺穴
用拇指罗纹面按揉列缺穴。
力度适中。
操作时间为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列缺穴动作要领:一手握住另一手手腕,拇指自然放在列缺穴的位置,两臂放松。前臂主动发力,拇指罗纹面着力于列缺穴,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按揉合谷穴
用拇指罗纹面按揉合谷穴。
操作过程中可逐渐加大力度,注意以局部酸胀感能耐受为度。
操作时间为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合谷穴动作要领:一手拇指放在另一手合谷穴的位置,其余四指依次放在小指侧。拇指罗纹面着力于合谷穴,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按揉外关穴
用拇指罗纹面按揉外关穴。
力度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宜。
操作时间为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外关穴动作要领:一手握住另一手的手腕上部,并将拇指放在外关穴的位置上,其余四指自然放在内关穴附近。拇指罗纹面着力于外关穴,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其余四指对抗性用力,动作轻柔和缓。
随症加减
按揉尺泽穴
属于风热犯表证,发热症状较重者,可加按揉尺泽穴。
用一手拇指按揉另一侧手臂上的尺泽穴。
力度稍重,以能忍受为度。
反复操作数次即可,无明确规定。
小荷贴士
按揉尺泽穴动作要领:保持一侧手臂放松,稍微屈肘。把另一侧手的拇指罗纹面放到尺泽穴位置,其余手指自然放在肘下并提供助力。按揉时前臂及拇指施力,使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表面并进行节律性的按压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搓手、脚心
风寒束表证,恶寒症状较重者,可加搓手、脚心。
反复搓手,或用手心反复搓脚心。
搓至感觉手、脚心发热,伴周身温暖感。
小荷贴士
搓手、脚心动作要领:呈盘腿坐位,以肘关节及肩关节为支点,前臂及上臂施力,使双手掌面相对用力,反复搓手(向相反方向快速搓动)。或用一侧手心反复搓脚心,动作协调连贯。可用热水浴浸泡四肢代替,以周身微微汗出为度。
按揉百会穴
头痛症状较重者,可加按揉百会、头维、太阳、印堂穴。
用中指罗纹面按揉百会穴。
力度适中。
操作时间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百会穴动作要领:头部呈自然中立位,双手中指放在百会穴位置,双手拇指扶在头两侧,余指自然屈伸或辅助用力。中指罗纹面紧贴于百会穴,食指搭于中指远端指间关节背侧,并主动施力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按揉头维穴
头痛症状较重者,可加按揉百会、头维、太阳、印堂穴。
用中指罗纹面按揉头维穴。
力度适中。
操作时间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头维穴动作要领:头部呈自然中立位,双手中指分别放在两侧头维穴位置,其余手指自然屈伸。中指罗纹面紧贴于头维穴,并主动施力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
按揉太阳穴
头痛症状较重者,可加按揉百会、头维、太阳、印堂穴。
用食指罗纹面轻揉两侧太阳穴。
力度不可过重,以局部感到酸胀痛为度。
操作时间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太阳穴动作要领:头部呈自然中立位,双手食指分别放在两侧太阳穴位置,其余手指自然放松。食指罗纹面紧贴于太阳穴,并主动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不可过重。
按揉印堂穴
头痛症状较重者,可加按揉百会、头维、太阳、印堂穴。
用中指罗纹面按揉印堂穴。
力度先轻后重,以局部感到酸胀并向头内部放射为度。
操作时间1~2分钟。
也可让双手拇指、食指聚集在印堂穴的位置上。
用手指向穴位处挤。
以皮肤发红为度。
小荷贴士
按揉印堂穴动作要领:双手中指交叠在印堂穴的位置,余指自然摆放。中指罗纹面主动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印堂穴接近眼部,揉动范围不可过大,以免手指滑入眼眶、戳伤眼球。
按揉迎香穴
鼻塞症状较重者,可加按揉迎香穴。
用中指罗纹面按揉迎香穴。
以局部产生酸痛胀感为度。
操作时间为1~2分钟。
小荷贴士
按揉迎香穴动作要领:双手中指分别放在双侧迎香穴的位置,余指自然摆放。中指罗纹面紧贴于迎香穴,并主动施力进行点按及有节律的环转揉动,动作轻柔和缓。也可用中指搓迎香穴,使局部产生热感。
揪廉泉-天突穴连线
咳嗽症状较重者,可加揪廉泉-天突穴连线。
拇指与食、中二指,快速、依次揪起廉泉穴至天突穴部位的皮肤。
注意控制力度,以能忍受为度。
重复操作数次,不必强求皮肤红紫,至局部皮肤发红时应停止。
小荷贴士
揪廉泉-天突穴连线动作要领:保持颈部中立位,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快速敏捷地将廉泉穴部位的皮肤捏住,快速揪起后放手让皮肤弹回恢复。重复揪起皮肤的动作,从廉泉穴一直揪到天突穴。指面着力,不可用指尖抠拧转动。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刮痧
背部刮痧
充分暴露颈部及背部。
操作者先定位大椎穴到肺俞穴。
再在刮痧部位均匀涂抹刮痧油。
以大椎穴为始,以肺俞穴为终。
刮拭方向:从上向下线形刮拭。
刮拭时间:刮拭10分钟或刮至出痧。
再按照上述方法从脑后风池穴刮到肩胛区,从上向下曲线形刮拭。
穴位刮痧
缓解鼻塞症状的刮痧穴位为上星、双侧迎香穴。
缓解头痛症状的刮痧穴位为印堂穴、双侧太阳穴。
在相应的穴位处涂适量的刮痧油。
每个穴位刮拭10分钟,每日1次。
小荷贴士
手持刮痧板的一面或一角,使刮痧板与皮肤成45度角,在需要刮痧的位置由上向下刮拭。
刮痧速度要适中,所用压力平稳、均匀。
保健以皮肤潮红为度。
连续治疗3天没有效果,请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艾灸
主穴
风池,风门。
配穴
风寒束表证,加大椎穴。
暑湿袭表证,加丰隆穴。
卫气同病证,加合谷穴。
操作方法
艾条悬灸。
每个穴位悬灸10分钟。
每天1次,3天为1个疗程。
小荷贴士
悬灸动作要领:施灸者手持艾条,将艾条点燃的一端悬于施灸部位上,距皮肤2~3厘米处,保持一定距离。
艾灸火力应先小后大,灸量先少后多,程度先轻后重,以使患者逐渐适应。
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立即停止艾灸,让受术者平卧于空气流通处,松开领口,给予温白糖水(糖尿病者慎用)或温开水,闭目休息即可。对于猝倒神昏者,可以针刺水沟、十宣、中冲、涌泉、百会、气海、关元、太冲、合谷等穴以急救。
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应用艾灸疗法。
注意防止艾灰脱落或艾炷倾倒而烫伤皮肤或烧伤衣被。尤其对幼儿患者更应认真守护观察,以免发生烫伤。艾条灸毕后,应将剩下的艾条套入灭火管内或将燃头浸入水中,以彻底熄灭,防止再燃。如有绒灰脱落床上,应清扫干净,以免复燃烧坏被褥等物品。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拔罐
主穴
大椎,风门,身柱。
配穴
风寒束表证,加肺俞穴。
风热犯表证,加曲池穴。
操作方法
走罐法
请患者呈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患者充分暴露出颈背部位。
操作者在颈背部涂抹适量润滑油。
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用闪火法在颈背部拔罐。
以背部第7颈椎至第10胸椎段为中心,向两侧肩胛部多次走罐。
至循行线上皮肤出现明显痧斑可停止操作。
起罐并将背部润滑油擦拭干净。
拔罐频率为每日1次。
留罐法
请患者呈俯伏坐位或俯卧位。
选择大小适宜的火罐。
操作者采用闪火法、贴棉法等,在上述穴位拔罐。
留罐时间是10~15分钟。
拔罐频率为每日2次,上下午各1次。
小荷贴士
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
留罐时间可根据罐的负压大小,及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适当调节。
拔罐时保持室内温暖避风,风寒束表证感冒者拔罐期间要注意保暖,起罐后应马上穿好衣服,或覆被助汗。
起罐时, 一般先用一手夹住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
治疗的间隔时间,按局部皮肤颜色和病情变化决定。急性病治愈为止,一般慢性病以7~10 次为一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间隔3~5 天(或等罐斑痕迹消失)。
若在拔罐后不慎起水疱,不要惊慌,一般散发的微小水疱可不用处理,机体会自行吸收。若局部出现较大的水疱,或伴有糖尿病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拔罐过程中若出现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 甚至瞬间意识丧失等晕罐现象,处理方法是立即起罐,使患者呈头低脚高卧位,必要时可饮用温开水或温糖水,或掐水沟穴等。密切注意血压、心率变化,严重时按晕厥处理,及时就医。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穴位贴敷
风寒束表证
治则
辛温解表。
选穴
大杼,风门,肺俞。
贴敷处方
用法
上述药物研末后密封保存备用。
贴敷时取少量药末以姜汁调和。
团成直径1厘米的药丸。
将药丸贴敷在相应穴位上,并用医用橡皮膏外用固定。
时间:每日1次,每次贴敷2~4小时。5天为1个疗程。
风热犯表证
治则
辛凉解表。
选穴
大椎,肺俞,尺泽,合谷。
贴敷处方
用法
将上述药物研末后密封保存备用。
贴敷时取少量药末以姜汁调和。
团成直径1厘米的药丸。
将药丸贴敷在相应穴位上,以医用橡皮膏外用固定。
时间:每日1次,每次贴敷2~4小时。5天为1个疗程。
气虚感冒
治则
益气解表。
选穴
风门,肺俞,膏肓,气海,膻中,足三里。
贴敷处方
用法
将上述药物研末后密封保存备用。
贴敷时取少量药末以姜汁调和。
团成直径1厘米的药丸。
将药丸贴敷在相应穴位上,以医用橡皮膏外用固定。
时间:每日1次,每次贴敷2~4小时。5天为1个疗程。
小荷贴士
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轻度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疹痒现象, 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鲜、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黏滞性食物及温热发性食物(如牛羊肉、狗肉、鱼、黄鳝、螃蟹、虾等)。
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不利于药物吸收。
注意室内通风,注意防暑。适当活动,但不要做剧烈运动。
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防过敏胶布固定贴敷药物。
小儿皮肤娇嫩,不宜用刺激性太强的药物,贴敷时间也不宜过长。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食养食疗
食物选择
总则
饮食清淡,摄入足量的肉类、蛋类、鱼、蔬菜、瓜果等食物。
少吃甜食、油腻等肥甘厚味;忌食辛辣之品、酒类及浓茶。
多吃富含维生素C 的食物,如樱桃、青椒、番石榴、猕猴桃、橘子等。
风寒束表证
宜食辛温解表之品,如生姜、香菜、葱白、大蒜、紫苏、豆豉等。
风热犯表证
宜食辛凉解表之品,如柿霜、苹果、甘蔗、枇杷、猕猴桃、橙子、草莓、无花果、旱芹、水芹等。
暑湿袭表证
宜食清暑解表之品,如苦瓜、粳米、薄荷叶、白扁豆花、鲜藿香、绿豆等。
辨证施食
风寒束表证
治法:辛温解表。
三味感冒茶
原料:葱须、香菜根、白菜头各15克。
葱须:辛,平。入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解毒。
香菜根:辛,温。入脾、胃、肺经。发汗透疹,消食下气,醒脾和中。
白菜:甘,平。入胃经。通利肠胃,养胃和中,利小便。
制法:大葱留须,香菜留根,然后与白菜头一起洗净切碎,加水煮沸5~10分钟,去渣取汁,放至温热后饮用。
用法:代茶饮,每日1次,饮用后卧床盖被、待微汗出,避风寒。
红糖生姜大葱汤
原料:生姜10克,大葱3段,红糖15克。
生姜:辛,微温。入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大葱:辛、温。入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
红糖:甘,温。入肝、脾、胃经。补脾缓肝,活血散瘀。
制法:生姜去皮,大葱洗净,一同放入锅中,再加1碗清水,用武火煮沸,加入红糖并搅拌均匀。
用法:趁热温服,每日1次,连服2~3天。
热冬果
原料:冬果梨1个,冰糖10克,花椒2克,生姜5克。
梨:甘,寒。入肺、胃、心经。化痰止咳,清热除烦,润肺生津。
冰糖:甘,平。 入脾、肺经。健脾和胃,润肺止咳。
花椒:辛,温。入脾、胃、肾经。温中止痛,除湿止泻,杀虫止痒。
生姜:辛,温。入脾、胃、肺经。散寒解表,降逆止呕,化痰止咳。
制法
把冬果梨洗净后去皮、去核,并切成小块。
把所有食材放入水中,用武火煮开,转文火炖煮慢熬,炖至梨肉软烂时即可食用。
用法:饮汤食梨,趁热温服,每日1次。
风热犯表证
治法:辛凉解表。
蜜糖银花粥
原料:金银花50克,粳米100克,蜂蜜15克。
金银花:甘,寒。入肺、心、胃经。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粳米:甘,平。入脾、胃、肺经。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肠经。补中,润燥,止痛,解毒。
制法
洗净金银花,加入两碗清水,用文火煎煮,煮至剩约一碗水时去渣取汁。
再将粳米淘净、煮粥,煮至半熟时加入金银花汁、蜂蜜,搅匀并共煮为粥。
用法:每日2次,早晚温服。
菊花甘草饮
原料:菊花12克,甘草6克。
菊花: 辛、甘、苦,微寒。入肺、肝经。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甘草: 甘,平。 入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
制法
将菊花、甘草去杂质、洗净,甘草切成薄片备用。
把菊花与甘草片一同放入杯中,倒入沸水浸泡3~5分钟,放至温热后饮用。
用法:代茶饮。
暑湿袭表证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苦瓜茶
原料:鲜苦瓜1个,茶叶10克。
鲜苦瓜:苦,寒。 入肺、心、脾经。祛暑涤热,明目,解毒。
茶叶:甘、苦,微 凉。入小肠经。 除烦利尿。
制法
把苦瓜截断后去瓤,纳入茶叶,悬挂在通风处阴干。
使用时将外部冲洗净,连同茶叶切碎、混匀并泡水饮用。
用法:每次取10克,用沸水冲泡频饮,趁热温服,每日可多次服用。
扁豆粥
原料:白扁豆15克,粳米100克。
白扁豆:甘、淡,平。入脾、胃经。健脾,化湿,消暑。
粳米:甘,平。入脾、胃、肺经。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
制法:把粳米、白扁豆洗净,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煮呈粥。
用法:每日1次。
感冒恢复期
治法:滋补强壮。
牛蒡排骨汤
原料:猪排骨500克,牛蒡子30克,胡萝卜40克,怀山药80克,生姜3克,大葱4克,食盐4克。
猪排骨:甘,平。入肺、肾、大肠经。补脾气,润肠胃,生津。
牛蒡子:辛、苦,寒。入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利咽,解毒透疹,消肿疗疮。
胡萝卜:甘、辛,平。入脾、肝、肺经。健脾和中,滋肝明目,化痰止咳,清热解毒。
山药:甘,平。入脾、肺、肾经。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制法
牛蒡子在淡盐水中浸泡10分钟,排骨用沸水煮去血沫,胡萝卜、怀山药切块备用。
把所有原料一同放入砂锅,加入水(水量需没过原料),慢炖至排骨软烂,根据个人口味加调味料。
用法:每日1次,午餐时趁热食用。
黄芪大枣粥
原料:黄芪15克,大枣10个,粳米100克。
黄芪:甘,微温。入脾、肺经。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
大枣:甘,温。入脾、胃、心 经。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粳米:甘,平。入脾、胃、肺 经。调中和胃,渗湿止泻,除烦。
制法:将黄芪洗净,粳米淘洗干净,备用;把黄芪煎煮后取药汁,药汁加入粳米、大枣一起煮粥。
用法:每日2次分服。
麦门冬肉馅酿黄瓜
原料:麦门冬粉3克,牛肉馅20克,黄瓜(净料)150克,菱角粉3克,鸡蛋1个,芝麻油25克,毛生姜水(生姜20克、大葱10克、花椒2克,开水浸泡5分钟)20毫升,黄酒3克,面粉1.5克,食盐2克,胡椒粉0.1克。
麦门冬:甘、微苦,微 寒。入肺、胃、心经。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
牛肉:甘,温。入脾、胃经。补脾胃,益气血,强筋骨。
黄瓜:甘,凉。入肺、脾、胃经。生津止渴,清热利尿,解毒消肿。
菱角:甘,凉。入脾、胃经。益胃健脾,除烦止渴,利尿解毒。
制法
取黄瓜中段,用专用戳刀捅掉黄瓜瓤心,做成黄瓜筒。黄瓜筒放入开水锅中煮烫2分钟,捞出后浸泡在冰水中备用。
在牛肉馅中加入麦冬粉、黄酒、芝麻油、胡椒粉、菱角粉、鸡蛋液、毛生姜水,以及食盐1.5克,搅拌均匀后备用。
把黄瓜筒从冰水中捞出,控干水分后,在筒内壁沾上干面粉,再用小勺将调好的牛肉馅填入黄瓜筒里,直到填满。
用面粉加鸡蛋调成的鸡蛋糊,封住黄瓜筒两头。然后放到热油锅里把两头的鸡蛋糊稍煎成微嘎状,取出后装盘加食盐0.5克,再放入笼内蒸20分钟。
黄瓜筒蒸熟后取出,并切成3~4段,装于深盘。
把蒸黄瓜的原汁倒入锅内,在火上烧热,用淀粉勾芡,然后淋在黄瓜上。
用法:佐餐食用。
特别提醒:本方法为辅助治疗方法,操作有一定难度及适应性,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重症患者建议及时就医。
目录
概述
自我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