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结直肠息肉
概述
结直肠息肉是发生在结直肠黏膜表面、凸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
多无明显症状,少数可有排便异常、便血、腹痛等症状
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炎症刺激等有关
多数可经内镜切除,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结直肠息肉是什么?
定义
结直肠息肉是指发生在结直肠黏膜表面、凸向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和直肠。
结直肠息肉数目不等,可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数目在一百个以上时称为肠息肉病
分型
根据息肉数目
可将结直肠息肉分为单发、多发,息肉数目多于100个时称息肉病。
根据组织学
可分为肿瘤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等。
肿瘤性息肉:也称腺瘤性息肉,为明确的癌前病变,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等,绒毛成分越多,癌变率越高。
错构瘤性息肉:为正常组织的异常形成所致,组织结构紊乱。一般不会癌变。
增生性息肉:体积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5毫米,通常认为是非肿瘤性病变。但近年研究发现与结直肠癌发生具有一定相关性。
炎性息肉:也称假性息肉,可见于结直肠的炎症性病变如炎症性肠病血吸虫病等。
根据内镜下形态
可根据山田分型将息肉分为四型。
Ⅰ型:息肉呈丘状,隆起处较为平滑,与黏膜间夹角>90°。
Ⅱ型:息肉呈半球状,隆起与黏膜间夹角近似90°。
Ⅲ型:息肉类球状,隆起与黏膜间夹角小于90°。
ⅠV型:息肉有明显的蒂部。
根据巴黎分型
可将隆起的结直肠息肉分为Ip(有蒂)、Isp(介于Ip与Is之间,有亚蒂)、Is(广基底,无蒂)三型。
发病情况
我国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8%~17.8%。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60~80岁为患病高峰,可达40%~60%。
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结直肠息肉一定要手术吗?
不一定。
大部分结直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进行切除,只有当息肉数量过多、息肉过大、息肉位置不适宜内镜切除时,或息肉癌变且侵及黏膜下层时,需要通过传统的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切除。位于直肠的息肉也可以经肛门手术切除。
如果息肉恶变概率低,且没有临床症状,也可以不切除,但要动态观察,定期随访。炎性息肉要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结直肠息肉有什么早期症状?
结直肠息肉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少数人可以有排便习惯的改变、腹部不适、便血等。
少数患者早期可能出现排便次数较之前增多或者腹泻,也可能出现便秘。如果息肉位于直肠,还可能出现便意急但排便困难的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反复的腹胀、不适,或者腹部隐痛。
如果息肉出血,或排便时息肉受到挤压而脱落,患者还可能便血,大便呈暗红色或表面带有鲜血。
结直肠息肉怎么查?
多数可通过结肠镜确诊。
部分患者可能在体检时通过肛门视诊或直肠指检等发现息肉。通过结肠镜能够更直观的观察到息肉进行确诊。在镜下还可以取息肉组织活检或直接切除,明确病理类型。
其他检查如便隐血试验、血常规等也有助于判断结直肠息肉是否合并有出血、贫血、感染等。
病因
致病原因
结肠息肉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结直肠息肉呈家族性,有结直肠息肉、结直肠癌家族史的患者更易患病。
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克罗恩病、血吸虫感染、阿米巴感染等长期炎症刺激,也可能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有关。
高危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习惯
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缺乏运动、肥胖等,都可导致结直肠息肉患病率升高。
疾病因素
长期腹泻、便秘等胃肠道刺激,可能增加结直肠息肉患病概率。
症状
主要症状
结直肠息肉很少引起不适,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少数患者会出现排便异常、便血、腹痛、直肠脱垂等症状。
排便异常
可有腹泻、便秘的情况。
便血
为临床常见症状,主要为无痛性便血。
排便中或者便后出血,色鲜红,有时大便表面附有少量血液,或者将厕纸染红。
出血量一般较少;若排便时挤压致息肉脱落、息肉体积大且位置低,可发生较多量的出血。
腹痛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感、隐痛等症状。
直肠脱垂
直肠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牵拉肠黏膜,使其逐渐与肌层分离而向下脱垂。
排便时可感觉有肿物脱出,排便后可自行复位。严重者在咳嗽、用力甚至站立时亦可脱出。
并发症
贫血
如息肉表面糜烂可引起出血,长期可导致贫血,出现易疲劳、面色苍白、眩晕等症状。
肠套叠、肠梗阻
体积较大的结直肠息肉可影响肠蠕动节律,使近端肠蠕动增强,从而引起肠套叠,出现腹部绞痛、便血和腹部包块。
随着肠套叠的进展,逐渐出现腹部疼痛加重、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等肠梗阻表现。
结直肠癌
肿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极可能发展为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可出现以下表现。
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突然变细,或者是排便不太顺畅。
排便过后发现便中带血。
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
就医
就医科室
消化内科
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结直肠息肉,建议及时就诊。
如果出现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如果出现便血,应留意观察血液与大便是否混合、便血的颜色等,并把相关情况告诉医生。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
大便次数、大便形状如何,有无便血?
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怎样?
进行过治疗吗,怎么治疗的,治疗效果怎样?
近期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物等?
病史清单
是否有其他肠道疾病?
父母等家人有没有患结直肠息肉的?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结肠镜检查、病理报告单
心电图
血常规,便潜血、输血前检查
直肠指诊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布洛芬、吲哚美辛
抗凝药:华法林、依诺肝素、利伐沙班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可有结直肠息肉或结肠癌家族史。
临床表现
大部分无明显症状,少数会出现排便异常、便血、腹痛、直肠脱垂等症状。
通过肛门视诊、直肠指检等,可看到凸起的息肉,或触摸到肛管内有凸起物。
实验室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
发现隐性的大便出血,以便早期干预。
注意事项
检查前3天,避免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动物血制品等。
如果正在服用铁剂,检查前3天需要停药。
检查前排空尿液,避免尿液污染粪便标本。
排便后,取少许粪便中间部分作为标本,将标本放入专用容器内。
取完标本后,尽快送检,避免污染。
血常规
大多数正常,如息肉引起出血、感染等,可观察到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形态分布,以及血红蛋白的变化情况。
可判断是否存在感染或贫血。有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贫血时,可见血红蛋白降低。
肛门镜检查
肛门和直肠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之一,可清楚观察到病变特点,辨别是痔还是息肉。
可直接观察息肉的位置、大小、形态,如腺瘤外观略呈红色,有蒂或广基,形态呈球形或半球形。
对于可疑恶性的息肉,可于镜下取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
除检查外,还可作为治疗手段。
注意事项
肛门镜检查前8小时禁食、禁水,排空粪便。
检查完2小时后,可先适量饮水,麻醉作用消失后可吃些易消化、较软的食物。
检查后如出现剧烈腹痛、呕血等,须及时就医。
结肠镜检查
目前最常用的结肠息肉检查方法之一,内镜从肛门进入,通过肠道到达息肉部位。
可以了解肠道息肉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可同时钳取部分病变组织,或直接进行息肉切除,以行病理检查,确定息肉的性质。
注意事项
检查前1日进流质饮食(如稠米汤,藕粉等),当日晨起禁食。
检查前1日,服用肠道清洁剂清洁肠道,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
病理检查
可确定病变性质、类型以及有无癌变等。
是判断结直肠息肉是否癌变的金标准。
其他
如超声、腹部CT等,有助于疾病鉴别。
鉴别诊断
相似点:都有出血、脱垂等症状。
不同点:痔表现为便血及肛门坠胀、疼痛、瘙痒,初始为厕纸染血,偶见滴血和射血,晚期则便后痔核脱出,局部有异物感,兼见大便秘结,或排便不爽等。结直肠息肉多位于肛管直肠内部,颜色偏红。
结直肠癌
相似点:都有便秘、腹泻等。
不同点:早期结直肠癌临床症状常难以鉴别,经内镜活检,组织病理学可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
绝大多数的结直肠息肉可经内镜切除,切除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诊断和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对不适合内镜切除者,若息肉位于直肠,可经肛门手术切除;若息肉位于结肠,可采取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息肉定位困难者,可行术中结肠镜检查定位。
内镜切除术
适应证
有蒂或广基息肉。
手术方式
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圈套冷切除息肉法、息肉活检钳除法、高频电切法、氩离子凝固法等。
术后护理
卧床休息6小时,2周内避免重体力活动。
饮食调整:禁食一天,随后食物从无渣的半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2周内避免进食生硬、粗糙食品。
术后如有腹部疼痛、黑便或便血,请及时联系医生。
经肛门切除术
适用于不适合内镜切除且息肉位于直肠者。
对于息肉距肛缘5~10厘米者,可行经肛门括约肌途径的切除术。
腹腔镜或开腹手术
适应证
息肉位于特殊部位内镜切除困难者。
息肉数量较多或疑有癌变,侵及黏膜下层深层。如内镜病理证实息肉有癌变,侵及黏膜下层深层(浸润深度大于1毫米),应按结直肠癌根治原则进行治疗。
手术方式
可通过腹腔镜或开腹进行切除。
腹腔镜常与内镜联合进行息肉切除。
术后护理
按照由清淡流食逐步过渡到低脂流食,再到低脂半流食的顺序进食,待胃肠功能逐渐恢复后再进食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日常保持手术切口处干燥、清洁,如果手术切口处有发热、肿痛的情况,请及时联系医生。
预后
治愈情况
如果及早诊断并进行切除治疗,预后较好。
息肉恶变前切除通常不会影响寿命。
肿瘤性息肉早期筛查、及时切除,可以预防癌变的发生;若延误治疗,可能发生癌变,预后较差。
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便秘、腹泻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
长期便血会引起贫血,出血量大者会出现眩晕、休克等,可危及生命。
部分结直肠息肉存在癌变风险。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比如辣椒、生姜等。
增加纤维素食物,如适当多吃韭菜、芹菜、地瓜等新鲜蔬菜,以及新鲜水果、全麦或杂糖食物。
减少脂肪类食物的摄入,以煮、蒸食物代替油炸食品。
少吃腌、熏食物,不吃发霉食品。
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保持体内的水分。
运动管理
久坐不利于健康,每隔45分钟至1小时适度活动。
体重超重者需要通过运动减重,可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订锻炼计划,并坚持执行。
生活管理
多休息,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保持乐观,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
养成定期排便的习惯,排便时不要看报纸、听广播、玩手机,排便时间不宜过长。
随诊复查
结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者,应在规范治疗后遵医嘱定期复查肠镜。
肿瘤性息肉一般在术后6个月复查,或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非肿瘤性息肉一般在术后1年内复查,或按照医嘱定期复诊。
如果症状没有减轻,甚至有所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复诊时可能会做结肠镜、直肠指诊、粪便隐血试验等检查。
预防
结直肠息肉病因尚不明确,无有效预防措施,但生活中注意以下几方面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有助于早发现、及时治疗。
有结直肠息肉或结直肠癌家族史者,应在50岁之前定期筛查结肠镜。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建议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结肠镜筛查。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比如溃疡性结肠炎、痔等。
多吃蔬菜、水果和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多喝水,预防便秘。
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力,如慢跑、打球等。
戒烟。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