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惊厥
概述
因脑细胞突然异常放电所导致的不自主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
多表现为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致病因素多与感染、癫痫、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
多采取一般处理、止惊治疗、对症治疗和病因治疗
定义
惊厥是由于神经元功能紊乱引起的脑细胞突然异常放电所导致的不自主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
惊厥是儿童常见的急、重病症,也是最常见的小儿神经系统症状之一。
1次惊厥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多次发作持续>30分钟,且发作间期意识不恢复至发作前的基线状态,称为惊厥持续状态。如果是癫痫发作,则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分类
惊厥根据病因可分为2种类型。
热性惊厥:以感染为最常见原因,婴幼儿多见。
非热性惊厥:以癫痫、颅脑损伤、代谢性疾病等为常见病因。
发病情况
惊厥以婴幼儿多见,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为4%~6%,较成人高10~15倍。
病因
致病原因
惊厥的病因复杂,不同类型病因有所不同。
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主要是脑发育未成熟、发热、遗传三方面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生中起关键因素,研究发现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热性惊厥病史的儿童,其热性惊厥发生率远远高于没有相关家族史的儿童。
非热性惊厥
颅内疾病:颅脑损伤(如产伤、外伤),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血肿),颅内出血,先天发育畸形,中枢神经遗传、变性、脱髓鞘疾病等。
全身性疾病:包括缺氧缺血性脑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维生素缺乏,遗传代谢性疾病)、尿毒症、中毒等。
诱发因素
以下原因可诱发儿童发热,从而引起热性惊厥。
感染
病毒和细菌感染是热性惊厥的重要诱发因素,其中以病毒感染更为多见,主要为呼吸道病毒,其次为肠道病毒。
呼吸道病毒感染又以腺病毒最为常见,其次是流感病毒。
疫苗接种
一些疫苗如三价灭活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百白破、麻风腮疫苗可能引起发热,进而导致惊厥。
热性惊厥的发生主要与自身遗传机制有关,并非疫苗本身对大脑的直接作用。
【特别提醒】虽然这些疫苗可能会引起发热并导致惊厥,但不必因此禁忌接种疫苗,否则儿童可能面临更大风险。
发病机制
惊厥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脑细胞功能紊乱,大脑部分神经元兴奋性过高,神经元突然大量异常放电的结果。
儿童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发育不成熟,兴奋性较高,对皮质下的抑制作用较弱,神经髓鞘的形成欠完善,绝缘和保护作用差,传导分化功能差等,均可使神经兴奋性增高,并且易扩散泛化至整个大脑,形成惊厥。
症状
典型症状
惊厥往往没有先兆症状,多数儿童为突然发作。
典型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或跌倒,双眼上翻或凝视、斜视,头向后仰或转向一侧,面部、四肢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
部分儿童可伴有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屏气、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一般经数秒、数分或数十分钟后惊厥停止,进入昏睡状态。
热性惊厥儿童体温(腋温)一般≥38℃。
非典型症状
新生儿及婴儿症状多不明显。
常表现为局灶性发作,如面肌抽动、口角抽动、四肢异常动作(如上肢划船样、下肢踏步样动作)等。
就医
就医科室
小儿内科
若儿童突发全身或局部的肌肉抽搐,即使症状停止后无不适症状,仍然建议及时就诊。
急诊科
若儿童抽搐症状频繁发作,或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暂停或意识障碍,建议尽快到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时,若儿童已失去意识,应将儿童的头偏向一侧,防止唾液或呕吐物吸入气管引起窒息。
家长应详细记录儿童出现过的症状(可录像记录发作时状态),以及发生症状的时间、惊厥发作当时体温和惊厥停止后体温以及其他变化情况等,以供医生了解病情。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孩子有没有发热?最高体温是多少?
孩子什么时候出现抽搐的?出现过几次?每次持续多长时间?
是全身还是局部的肌肉抽搐?抽搐的时候有没有伴随其他症状?
孩子有没有出现牙关紧闭、口吐白沫等现象?
病史清单
孩子最近有没有得过感冒、流感、肺炎等感染性疾病?
孩子近期是否有接种疫苗?接种的什么疫苗?
孩子家属中是否有人也患有或者曾经患有热性惊厥、癫痫等疾病?
孩子有没有癫痫、颅内疾病、遗传代谢病、低血糖等病史?
孩子出生时有无产伤、窒息等情况?
孩子有没有误服药物或有毒物质?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近期有感染性疾病病史,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近期有疫苗接种史。
热性惊厥、癫痫等家族史。
有癫痫、颅内疾病、遗传代谢病、低血糖等病史。
出生时有产伤、窒息等情况。
有误服药物或有毒物质。
临床表现
儿童可有全身或局灶性抽搐,可能伴有短暂性意识丧失、口吐白沫、屏气等症状,发作持续时间不一,发作后可有精神萎靡、嗜睡甚至昏迷等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有助于判断儿童体内是否存在感染,以及初步判断感染类型。
细菌感染者一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
病毒感染者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略升高,淋巴细胞计数升高。
尿常规
除外泌尿系统疾病引起惊厥的可能。
检查结果大多正常,合并尿路感染者尿中可有白细胞、红细胞。
便常规
如发现多量中性粒细胞和成团脓细胞或吞噬细胞时,则支持中毒性菌痢的诊断。
血生化检查
测定血糖、血钙、血镁、血钠等指标,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
血糖、血钙、血镁、血钠等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可除外电解质紊乱及低血糖引起的惊厥发作。
脑脊液检查
凡病因不明的惊厥,特别是伴有发热及神经系统体征或怀疑颅内感染时,应争取做脑脊液检查,可用于排除颅内感染。
影像学检查
疑有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时,可做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诊断。
对于惊厥相关脑部病变的检出,通常MRI较CT更敏感,但检查时间相对较长,对镇静要求高。
热性惊厥儿童CT和MRI平扫多为正常,对首次单纯性热性惊厥发作者,一般不建议常规进行头颅CT或MRI检查。
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检查可反映疾病时脑功能障碍与否,但不能反映其程度,在诊断上起参考作用。
鉴别诊断
屏气发作
见于婴幼儿生气、恐惧、兴奋、受惊吓或疼痛时,表现为用力啼哭后呼吸突然停止,并持续屏气,继而出现面唇青紫,意识丧失,伴有震颤或肢体阵挛样抽动,约1分钟后全身肌肉放松并恢复呼吸,片刻后神志清醒。
脑电图背景可有慢波样改变,但无癫痫样放电。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夹腿综合征
个别婴幼儿出现发作性两腿交叉摩擦,同时面颊潮红,出汗,眼凝视,会阴部有分泌物。一般发生在睡前或刚醒后,也可白天发生,发作时将儿童注意力转移到有兴趣的方面去,能够中止或减少发作。
脑电图无特异性异常。
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
一种暂时性脑缺血、脑缺氧引起的短暂的意识消失,并伴有抽搐、面色苍白、青紫的综合征。
心电图可见严重的心动过缓、快速性心律失常或心脏停搏。脑电图无特异性异常。
治疗
治疗目的:维持儿童生命体征,预防疾病复发。
治疗原则:尽快明确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控制惊厥,主要采取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绝大多数热性惊厥是良性病程,目前尚无热性惊厥引起脑损伤的证据,应避免过度治疗。
一般处理
急性发作处理
惊厥发作时,应保证周围环境安全,移除危险物品,保持儿童的头向一侧偏斜,避免舌后坠或呼吸道分泌物、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避免强行撬开儿童牙关或剧烈摇晃、刺激儿童。
避免过度用力按压儿童,以免造成骨折。
不要按压儿童人中、眼眶,不要向其口腔内塞入任何物品。
不要强烈摇晃儿童或对其大声喊叫,有可能加重惊厥。
物理降温
若儿童发热不严重(腋温<38.5°C),或无明显不适,可以采取温毛巾外敷儿童额头、减少穿着的衣物、退热贴等物理方法降温。
不建议采取酒精或冷水擦身的物理降温方法,以免儿童出现寒战、起鸡皮疙瘩、哭闹等情况,增加其不适感。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退热药物
若儿童体温≥38.5℃且伴明显不适时,可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每次只选择一种退热药,不建议同时联合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退热。
退热治疗对于预防热性惊厥复发无效,应严格遵医嘱应用退热药物,切勿过度用药。
止惊药物
多数惊厥发作可在5分钟内自发缓解,发作超过5分钟者需要及时给予药物止惊治疗。
常用药物为水合氯醛、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咪达唑仑等)。
其他
惊厥发作时,颅内病变或脑细胞缺氧均可导致脑水肿,可应用甘露醇或呋塞米等药物减轻脑水肿。同时注意保持酸碱、电解质平衡。
存在细菌感染者,可根据致病菌的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遵医嘱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常用抗菌药物为青霉素类(如青霉素钠)、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克肟)、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抗菌药物。
存在病毒感染的儿童,一般无需特殊应用抗病毒药物。
如低血糖时应立即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维生素B6缺乏症引起的惊厥,则应静脉注射维生素B6等。
预后
治愈情况
惊厥的预后与病因密切相关,如单纯由于可纠正的代谢紊乱引起的惊厥预后良好,而脑或皮质发育异常者预后较差。
大多数热性惊厥儿童预后良好。
危害性
惊厥可以引起暂时性脑功能障碍。惊厥持续状态可能产生严重不可逆脑损伤,影响儿童智力和健康。
惊厥急性发作时,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引起外伤、窒息等情况,严重可危及生命。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惊厥发作时,禁忌任何饮食,包括饮水。
平时鼓励儿童多喝水,宜吃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蛋白质饮食,维持机体足够的营养与水分。
对于患病的婴儿提倡正常母乳喂养,满6个月后可以添加辅食。
生活管理
儿童的房间应保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促进空气流通。
床边设置防护床档,防止儿童坠床,同时应在栏杆处放置棉垫,以防儿童抽搐时碰到栏杆上。
家长注意将儿童床上的一切硬物移开,以免惊厥发作时造成损伤。
培养儿童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睡眠充足,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
预防
家长应经常带孩子参与户外活动,加强体质锻炼。
积极防治可能引起惊厥的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颅内疾病、维生素缺乏、低血糖等。
按时接种疫苗,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日常遵医嘱用药,不擅自改变用药剂量。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