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前瘘管切除术
概述
治疗耳前瘘管的常用手术
术前如有感染先给予抗炎治疗,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治疗
彻底、完整切除瘘管及病变组织,可治愈
定义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患者在胚胎期发育时,因第一鳃沟未完全融合形成的先天性畸形,其瘘管多位于耳轮角前处,其另一端为带有树枝样分支和弯曲的盲管,一般瘘管分支较短,但个别可深达外耳道或中耳内。
耳前瘘管多为单侧性,也可为双侧,瘘管口多位于耳轮脚前,一般多无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豆渣样分泌物从瘘口溢出,可有异味。当出现感染时,局部出现疼痛、红肿,多由葡萄球菌群引起,其次是变形杆菌属、链球菌属和消化球菌属。
疗效和安全性
治疗疾病
先天性耳前瘘管。
治疗效果
通过手术,大多数患者的术后切口均获I期缝合,无创口裂开,不再发生感染。
安全性
这项手术通常很安全。
治疗难度和费用
治疗难度
在我国许多地区,这项手术被列为二级手术。所谓的二级手术是指有一定风险、过程复杂程度一般、有一定技术难度的手术。这项手术已在我国长期开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治疗费用
受卫生政策、区域及机构定价等影响,费用可能存在差异,具体以就诊机构为准。
进行这项手术的费用通常在3千至2万元不等,包括手术费、麻醉费、材料费等。医院等级、耗材种类、麻醉和手术操作不同,费用会有所差别。各地医保报销政策、就诊医院级别等不同,报销的比例也不同。
医院科室选择
通常情况下,二级医院和以上级别的医院都可以做这项手术。这项手术一般是在耳鼻喉科或外科完成。
应用范围
适宜情况
耳前瘘管有继发感染病史。
耳前瘘管无感染病史但管口有白色黏稠或干酪样分泌物较多,影响生活,或引流不畅形成囊肿者。
耳前瘘管急性感染形成脓肿者。
不宜情况
耳前瘘管急性感染期不宜施行手术切除术。
耳前瘘管无症状者。
在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或流行地区,以及其他急性传染病流行时,或患上呼吸道感染疾病期间,不宜手术。
女性月经期前和月经期、妊娠期,不宜手术。
免疫球蛋白缺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白细胞计数特别低者,不宜手术。
治疗前
需要完善术前检查、术前准备。手术通常在日间手术室完成,亦可住院手术。
治疗前检查
实验室检查
通常会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并抽血检查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目的是排除手术禁忌证,发现有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和贫血等情况,术前须予以纠正。
其他检查
通常在手术前还会做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可否耐受手术,对心肺功能较差者,术前、术中可能使用药物调整。
治疗前准备
调整正在接受的药物
如果正在使用的药物会影响到凝血功能,往往需要调整或者停用,但具体要遵循医嘱。
控制基础疾病
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疾病时,要先控制好这些基础疾病再行手术,否则可能增加手术中和手术后的风险。
安排生活工作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接触污浊、干燥环境,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概率。
用药准备
如有急性感染者先行局麻下脓肿切开排脓,用3%过氧化氢溶液冲洗脓腔,再用生理盐水灌注冲洗,留置橡皮管引流3~5天,脓液引流干净即行手术。
局麻术前无特殊用药准备。
全麻手术前半小时,可适当给予阿托品和鲁米那,以消除紧张,减少腺体分泌。
饮食准备
局麻手术前无饮食限制。
选择全麻者,通常在术前6小时开始禁食,术前4小时禁止饮水。
清洁备皮
一般可以患者自行清洗手术部位,然后由护士备皮,也就是剔除手术区域周围的毛发,目的是清洁手术区域。
瘘管注射亚甲蓝
签署知情同意书
医生会详细向患者或家属说明手术情况,以及手术风险和注意事项等,患者或家属需配合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这类手术一般是在麻醉下完成的,麻醉医生会详细说明麻醉情况、麻醉风险和注意事项,患者或家属需要配合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治疗过程
治疗过程
麻醉情况
治疗部位和切口位置
于瘘管口周围行梭形切口,向瘘管四周扩大切除,直至颞肌筋膜上方,同时切除周围感染组织,如有瘘管穿过耳轮脚软骨,同时一并切除。
治疗过程
手术中,患者通常只要安静平躺即可,待麻醉满意后即可施术。
以往耳前瘘管手术主要以裸视下手术为主,其瘘管及其周围瘢痕组织难辨认,可能找不到瘘管的盲端或残留,易致瘘管切除术后因瘘管残留而再次感染,据国内外的报道,复发率为22%~42%。
手术中使用显微镜容易辨认术野中的瘘管、瘢痕、血管及神经能及时避开较大的血管以免损伤,保持术野清晰。有效防止损伤,正常组织也可最大限度地保留瘘管周围的组织,减少死腔,避免术后形成局部皮肤凹陷,影响美观。
在全麻准备及麻醉气管插管完成后,手术在放大3~5倍显微镜下完成。
常规在瘘管外口周围作一个梭形切口,根据感染情况和瘘管的大致走向,确定切口大小及可能延长的方向,并随时用探针探查,尽量切除全部瘘管,清除感染灶内的肉芽及瘢痕组织,如发现有瘘管穿透耳廓软骨,则需切除部分耳廓软骨,必要时需要行耳廓软骨整形。
治疗感受
如果是局部麻醉,在注射局麻药时针刺入皮肤会有刺痛但可忍受,随着麻药注入会有肿胀感,患侧逐渐变得麻木。如果是全麻,手术中患者没有意识,也不会感到疼痛。
手术后安置
手术完成并麻醉恢复无不适者,通过短暂观察无明显出血后,可直接返回病房。
治疗时间
该手术时间多在半小时左右。手术时长与麻醉效果、具体术式、病变组织范围、瘘管分支类型,以及病灶与面神经和周围血管的解剖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治疗后
护理
护理注意事项
术后活动
患者在术后2小时完全清醒后进行床上肢体活动及下床活动。
饮食护理
尽早进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食,食温不易过热,适量增加补充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疼痛护理
术后24小时内伤口疼痛明显,可适当用镇静、止痛药或遵医嘱给予镇痛泵。疼痛会时间逐渐减轻。
出血护理
术后24小时内为预防出血给予绷带加压包扎处理。头部胀痛难忍,给予前额和鼻背部冷敷减轻疼痛,必要时使用镇痛药。观察纱布有无渗血,避免用手抓绷带,防止绷带松动或脱落引起出血。
监测与检查
全麻术后6小时内通常会监测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
术后24小时后,可抽血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排除和观察术后可能出现的感染。
饮食营养
术后宜清淡饮食及软质饮食,避免过度咀嚼,不提倡摄入油腻、辛辣、生冷食物。术后麻醉苏醒后即可恢复饮食。
术后第1天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恢复,饮食以流食为主,包括牛奶、果汁、肉汤、粥等,随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戒烟、戒酒,以利于伤口康复。
注意补充优质蛋白质,如牛肉、鸡肉、鱼肉、鸡蛋、牛奶、豆类等食物。
注意搭配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促进肠胃蠕动,防止因活动量下降导致便秘。
并发症及应对
出血
原发性出血多为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术中利用显微镜可更好地辨认瘘管及血管、神经,避免了手术的损伤,可用双极电凝止血。
继发性出血多为感染或换药时动作粗暴引起,可选择上述止血方式治疗,当广泛弥漫性出血者,宜行加压包扎止血,及时应用抗生素及凝血剂治疗。
不能通过以上手段止血的动脉性急速出血,可在全身用药和局部填塞的基础上,采取血管介入选择性栓塞治疗或责任动脉上级血管手术凝血及结扎治疗。
感染
表现为术区红肿、疼痛及发热,为局部化脓性细菌感染所致,常形成脓肿及脓瘘。
应当保持伤口干燥清洁,避免伤口纱布脱落,配合医生定期换药。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术区感染、病变残留,应当及时就医,系统规范处置。
处理:术后注意创面卫生,加强抗生素治疗。
复发
手术摘除瘘管要彻底、不留残管,以防复发,手术时应遵循“宁多勿少”的原则,术中使用显微镜彻底清除病变组织。
处理:如有复发后期手术治疗。
面神经损伤
末端分支损伤无需特殊处理,术后给予抗生素、激素、维生素 B1、B12及营养神经药物,预防感染、减轻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如主干支损伤,需行面神经减压术或面神经-旁支神经移植术。
恢复过程
疼痛、手术部位恢复情况:术后数天常会感觉有少许疼痛,会逐渐减轻。如果疼痛难以忍受,可以向医生反映,开具止痛药物。
手术切口一般在7~10天愈合,此时可拆除缝线,高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者,愈合时间可能会适当延长。
瘢痕情况:手术后切口瘢痕会有短期内发红、隆起等表现,一般在半年后瘢痕逐渐变得平整、颜色淡、质地柔软、没有痛痒感觉。如瘢痕增生明显可在拆线后涂抹去瘢痕药膏,或后期行激光祛疤治疗。
后续治疗
手术后一般会定期伤口换药,每天一次。1天后通常可以拔除引流管。
术后注意创面卫生,如出现局部红肿应加强抗生素治疗。
出院后如果发现伤口有渗液、脓液等流出,提示伤口感染、不愈合,应当立即就医。如果发现畸形或瘢痕增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祛疤药或激光祛疤治疗。
日常生活
饮食管理
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充足,可选择奶类、豆制品、肉类等。
保证饮水量,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左右。
避免摄入辛辣、过烫及粗糙食物或饮料,如生葱、生蒜、生姜、辣椒、咖啡、浓茶、带渣果肉及蔬菜等。
生活管理
戒烟,远离“二手烟”(避免被动吸烟)。
居室和工作场所避免长时间密闭,要经常通风换气,通过加湿改善湿度。
避免用力抓耳廓等不良习惯。
运动管理
术后复查无异常者,可选择短时攀爬、漫步、慢跑等运动,或按照医生指导选择运动项目,以增强体质。
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避免运动过度。
运动过程中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情绪管理
避免紧张、焦虑、愤怒、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目录
概述
应用范围
治疗前
治疗过程
治疗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