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营业执照
    证书编号:91440101MA9XNDLX8Q

脊髓灰质炎
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特征性表现多为肢体瘫痪,还可有发热、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症状等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
尚无有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症状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定义
脊髓灰质炎曾称小儿麻痹症,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接种疫苗能够有效预防脊髓灰质炎发生。
脊髓灰质炎病毒属于肠道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水和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胃肠道中能耐受胃酸、蛋白酶和胆汁的作用;对热、干燥较敏感,在紫外线和55℃湿热条件下可迅速被杀灭,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氧化氯等)也有杀灭病毒的效果。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脊髓灰质炎列为在全球消灭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脊髓灰质炎可分为四种类型。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占全部感染者的90%~95%,感染脊髓灰质炎病毒后无症状,但体内可排出病毒。
顿挫型(轻型):占全部感染者的4%~8%,脊髓灰质炎病毒未侵入中枢神经系统,有较轻的呼吸道、胃肠道及流感样症状
无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可出现多种神经系统症状,但无肌肉麻痹。
麻痹型:占全部感染者的1%~2%,出现肌肉麻痹。
发病情况
发病例数
自20世纪50年代末普遍采用疫苗预防脊髓灰质炎后,全球发病例数从1988年的约35万例,降低到2009年报道的1604例,发病率下降超过99%。
我国已经无本土发生脊髓灰质炎病例,偶有输入病例和疫苗相关病例。
流行情况
可散发或流行,流行时以隐性感染、顿挫型居多。
地区分布
过去脊髓灰质炎遍布全球,多见于温带地区。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但多见于夏秋季。
我国发病多在7~9月。
人群分布
任何人都可发病,但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占90%以上),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
病因
致病原因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导致流行的基本条件有以下三方面。
传染源
各型脊髓灰质炎患者、病毒携带者。
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脊髓灰质炎病毒可随脊髓灰质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排出,通过污染(不洁)水源、食物、手或生活用品等传播,最终经口进入消化道,引起感染。
呼吸道传播:脊髓灰质炎患者发病初期可通过此途径传播,与从鼻咽部排出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时间短暂。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其中6月龄至5岁的儿童最容易患病。
发病机制
脊髓灰质炎由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引起。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进入人体后,首先侵入咽部及肠腔内的局部淋巴组织,并在其中生长繁殖。
如果人体免疫力较强、病毒侵袭能力较弱,可将病毒控制在局部,形成隐性感染。
如果人体免疫力较弱、病毒侵袭能力过强,病毒会进入到血液中,并通过血液进入人体其他部位生长繁殖,最终感染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引起多种症状。
症状
潜伏期3~35日,一般5~14日。症状轻重不一,与疾病类型密切相关。
隐性感染(无症状型)
感染后无症状,仅可根据实验室检查发现。
顿挫型(轻型)
症状多在1~3日自行消失。
呼吸系统症状:不同程度的发热、咽部不适、扁桃体肿大等。
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
全身症状:头痛、乏力、关节肌肉酸痛等。
无麻痹型
除了有顿挫型的症状外,还可有以下神经系统症状。
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直、烦躁不安或嗜睡等。
全身肌肉疼痛、皮肤感觉过敏(对轻微刺激有强烈感受),儿童可表现为不愿意被抚摸、拥抱,动之即哭。
患者在床上坐起时较困难,需要用两臂向后伸直撑在床上,使身体形似“三角架”,才能维持姿势稳固。
患者在仰卧位时,用手从腋下将其身体提高,可出现头向后下垂。
患者坐起时,不能正常地将下巴抵到膝部。
麻痹型
前驱期
症状与顿挫型相似。
儿童以发热、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为主。
成人以发热及全身症状为主。
一般发热1~4日,而后退热1~6日后进入麻痹前期。
麻痹前期
体温再度上升或持续下降,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症状与无麻痹型相似。
还可有短暂意识障碍、多汗、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但不能排出)等。
麻痹期
一般起病后3~7日或在第2次发热1~2日后发生麻痹,退热后麻痹不再进展。麻痹主要为弛缓性麻痹,即麻痹以肌群为主、肌张力降低、肌萎缩明显。
躯干肌群麻痹:出现不能抬头、坐起、翻身等。
呼吸肌麻痹:出现呼吸困难、呼吸无力,吸气时上腹内凹、声音低微、咳嗽无力、讲话断断续续等。
腹肌或肠肌麻痹:出现顽固性便秘等。
膀胱肌麻痹:出现尿潴留或尿失禁等。
脑神经麻痹:出现歪嘴、上睑下垂或闭合不严,发声带鼻音或嘶哑、饮水呛咳或自鼻反流、吞咽困难、痰液在咽部蓄积,颈部无力、肩下垂、头后倾等。
血管中枢神经麻痹:出现心悸、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发绀(口唇、指甲青紫)、烦躁不安等,甚至昏迷。
呼吸中枢神经麻痹:出现呼吸浅弱或不规则、叹息样呼吸,甚至呼吸暂停。
恢复期
常见于麻痹后1~2周,麻痹的肢体逐渐恢复。
轻者需要1~3个月,即可恢复。
重者需要12~18个月,甚至更久,才能恢复。
后遗症期
发病后1~2年瘫痪仍不能恢复的为后遗症,表现为部分受损肌肉不能恢复,出现持久性瘫痪和肌肉萎缩、痉挛,甚至导致肢体或躯干畸形、影响骨骼发育。
并发症
支气管炎或肺炎:可出现咳嗽、咳痰、气促等。
肺不张:可出现呼吸极为困难、胸痛、心悸等。
急性肺水肿: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咳嗽等。
急性胃扩张:可出现溢出样呕吐、逐渐加重的腹痛等。
胃溃疡:可出现腹痛,进食后不疼缓解甚至加剧。
肠麻痹:可出现腹胀、腹部不适、少量呕吐、打嗝等。
尿路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
尿路结石:可出现排尿疼痛、拍尿困难、血尿、尿石等。
高钙血症:可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下降、瘙痒,恶心、呕吐、便秘,意识模糊、嗜睡、癫痫等多系统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感染科
有明确接触史并出现发热、头痛、咽痛、肌肉酸痛、呼吸异常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
儿科
儿童出现上述症状,或者被抚摸、拥抱时出现痛哭,建议及时就医。
急诊科
出现昏迷、瘫痪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建议立即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就医前避免自行服用退热药物,以免影响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发热患者,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手、足、腋窝等部位。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是否有发热?最高多少度?是否有规律?
有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吗?
排尿、排便正常吗?
肢体活动正常吗?
是否有呼吸费劲的情况?
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
病史清单
是否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大概有多久了?
是否接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
检查清单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营养神经药物: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
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诊断
诊断依据
病史
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多样,具体与分型密切相关,特征性表现为麻痹(多为肢体瘫痪),还可有发热、头痛、关节肌肉酸痛、咽部不适、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烦躁不安等多种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及红细胞沉降率
可了解是否存在感染等,还能为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升高提示继发其他病原体感染。
红细胞沉降率(ESR)又称血沉,加快提示可能存在急性感染。
脑脊液一般检查
可大致了解疾病类型和时期。
脑脊液压力、蛋白、细胞数可轻度升高,也可始终正常。
病原学检查
病毒分离和鉴定
取患者咽部、粪便、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等作为标本。
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即为阳性,有助于确诊。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
近年常采用此方法,较病毒分离快速、敏感。
检测发现肠道脊髓灰质炎病毒RNA,即为阳性
免疫学检测
可采用中和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等方法,以中和试验较常用。
主要检测脑脊液、血清等标本中的特异性IgM、IgG抗体及其效价。
可评估近期是否有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对近期没有服用或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较病毒分离和鉴定简单、方便。
脑脊液、血清中特异性IgM抗体阳性,双份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升高4倍及以上,有诊断价值。
诊断标准
疑似诊断
15岁以下,出现病因不明急性弛缓性麻痹,包括临床初步诊断为吉兰-巴雷综合征者。
临床诊断
疑似诊断,近期接触过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OPV)或注射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同时符合以下任意一项。
有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
未接触疫苗病毒,出现麻痹后1个月内从脑脊液或血液中发现特异性IgM抗体,或双份血清中特异性IgG抗体效价升高4倍及以上。
确诊
疑似诊断,同时从咽部、粪便、脑脊液、脑或脊髓组织等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自然界生长繁殖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鉴别诊断
吉兰-巴雷综合征
相似点:都有类似的麻痹症状。
不同点:吉兰-巴雷综合征好发于年长儿或成人,无发热,肢体呈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且麻痹恢复迅速,很少有后遗症,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相似点:都有类似的麻痹症状。
不同点:家族性周期性瘫痪好发于成年男性,常有本病家族史,无发热,突发瘫痪且迅速波及全身,且症状呈周期性发作,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其他病毒性脑炎
相似点:都可有类似的剧烈头痛、呕吐、颈部僵直、嗜睡、癫痫等表现。
不同点:其他病毒性脑炎与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不同,如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常伴意识障碍、抽搐等,瘫痪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假性瘫痪
相似点:都有类似的麻痹症状。
不同点:假性瘫痪是由骨折、骨髓炎、关节炎等引起的肢体活动障碍,无神经受损。根据病史、发病过程、麻痹及恢复情况、实验室检查等可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主要针对症状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一般治疗
隔离
患者应在当地传染病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并使用自己的食具和便器。
医生同意后才可解除隔离,一般需要自发病起隔离40日。
休息
应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和劳累,减少体力消耗。
因麻痹而卧床时需要保持功能位置,防止畸形。一般要求身体呈一条直线,膝部略弯曲,用板或重物使髋部及脊柱挺直,踝关节呈90°。
长期卧床时,注意经常变换体位,并且经常按摩或活动肢体。
补液
口服或静脉滴注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存在痰液等分泌物时,需要及时吸出。
呼吸肌瘫痪时,需要应用人工呼吸机等辅助通气。
药物治疗
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
解热镇痛药
可缓解发热症状,也有镇痛作用。
常用药物为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非甾体抗炎药。
镇静药物
可缓解抽搐等症状。
常用药物为苯巴比妥等。
营养神经药物
可营养神经细胞,促进疾病恢复。
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巴唑等。
糖皮质激素
症状严重者,也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常用药物为泼尼松龙地塞米松
后遗症手术治疗
手术目的是矫正畸形,改善肢体功能和外观。
手术时机
一般认为,有关跟腱、筋膜、关节囊等软组织的手术多可在5岁以前进行,肌腱移位术宜在5~7岁以后进行,有关骨、关节的手术最好在12岁以后进行。
部分畸形进展较快者,需要尽快手术,可不按照上述原则选择手术时机。
手术方法
根据目的不同大致分为四类。
畸形矫正:包括跟腱延长或切断术、筋膜切断术、关节囊切开及剥离术、肌肉起止点剥离术、骨关节截骨矫形术等。
平衡肌力:常用肌腱移位术。
稳定关节:常用关节融合术。
下肢均衡手术:常用骨延长术、骨骺延长术、骨缩短术或骨骺生长阻滞术。
康复治疗
体温正常及麻痹停止进展后,应积极进行康复治疗,以促进麻痹的肌肉恢复正常功能。
治疗方法包括按摩、针灸、理疗、高压氧等,还应加强瘫痪肌群的功能恢复锻炼。
预后
治愈情况
不出现麻痹者,通常恢复良好;出现麻痹者,预后较差,可能留有后遗症。
危害性
会出现发热、咽部不适、头痛、关节肌肉酸痛、瘫痪等症状,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可继发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急性肺水肿、急性胃扩张、胃溃疡、肠麻痹、尿路感染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部分患者长期不恢复,可留下持久性瘫痪、肢体或躯干畸形等后遗症,称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脊髓灰质炎有传染性,可传染给他人。
日常
日常管理
隔离消毒
患者的食具、便器要专人专用,严格消毒。
患者应在感染科病房隔离,隔离期间避免外出,亲友探视时需要做好防护措施。
饮食管理
多饮水。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
忌食油腻、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肥肉、生鱼片、辣椒、葱、姜、蒜等。
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瓜果等。
禁止饮酒。
生活管理
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戒烟。
心理支持
关注心理健康,及时释放压力,避免焦虑、抑郁、过度紧张等不良情绪。
患者及家属应正确了解脊髓灰质炎,改变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增强信心。
预防
主动免疫
脊髄灰质炎疫苗属于我国国家免疫计划疫苗,口服或注射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是预防本病最主要、最有效的措施,具体疫苗种类需要咨询当地卫生部门。
被动免疫
未接种疫苗的年幼儿、孕妇、医务人员、免疫力低下者、扁桃体摘除等局部手术者,若与脊髓灰质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密切接触,应及早注射免疫球蛋白,可防止发病或减轻症状,以后应进行主动免疫。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饭前便后及时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食具及其他生活用品,尤其是儿童。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病因
症状
就医
诊断
治疗
预后
日常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本网站不销售任何药品,只做药品信息资讯展示!

不良信息举报邮箱:zsex@foxmail.com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www.yzgmall.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编号:(粤)-非经营性-2021-0182    |   粤ICP备2021070247号 |   药直供手机端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