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体温
概述
低体温是指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
可表现为身体发抖,伴或不伴意识障碍、低血压等
可由内分泌系统疾病引起,也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儿科系统等疾病
通过复温等对症治疗可恢复体温,但明确病因,针对病因治疗是关键
定义
低体温是指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生理学或临床医学中所说的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但体核温度不易测得,临床通常采用腋下、口腔及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核温度。
腋下温度正常范围为36.0-37.0℃,口腔温度正常范围为36.3-37.2℃,直肠温度正常范围为36.5-37.7℃。
低体温(以直肠体温为准):可根据人体核心温度水平分级(目前分级不一),临床上常见分级轻度低体温为32.1~35.0℃;中度低体温为30.0~32.0℃,重度低体温为<30.0℃。
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机体可通过增加产热量或散热量以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
当某些环境因素(如寒冷)、药物因素(如地西泮)、疾病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颅脑外伤)等影响机体时,会使机体体温调节能力减退或受损,不能维持正常体温,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不断下降,至35℃以下时,为低体温。
类型
根据引起低体温的原因,可分为非疾病因素所致的生理性低体温和疾病因素所致的病理性低体温。
生理性低体温
可见于环境因素(如寒冷、落水、淋雨)、生活因素(如饮酒)、药物因素(如氯丙嗪、地西泮等)、精神心理因素(如恐惧等)等。
病理性低体温
表现
低体温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疾病或原因引起的低体温有各自的特征;因此,其病情程度及伴随症状也存在一定差异。
症状特征
当机体核心温度轻度降低时,可出现发抖、口齿不清、走路不稳等症状,可由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所致,通过保暖、改善饮食、停药、放松等后通常可恢复至正常。
当核心温度严重下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心跳缓慢,血压降低,肌肉松弛,瞳孔散大,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死亡率高,可在及时复温、系统治疗后恢复体温,当疾病再次发作或加重时,可再次出现低体温。
伴随症状
伴食欲减退、皮肤苍白、身体畏寒(怕冷),皮肤水肿等,多见于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伴恶心、呕吐、血压降低、意识障碍等,多见于神经系统疾病,如颅脑外伤、自主神经性发作性癫痫等。
伴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身体僵硬等,多见于儿科系统疾病,如新生儿硬肿综合征。
伴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等,多见于营养性疾病,如重度营养不良等。
原因
低体温是一种症状而非疾病,导致低体温的原因很多,可能是疾病因素所致,也可能是寒冷的外界环境、不良生活习惯、服用药物、精神压力过大等非疾病因素所致。
通常需要结合低体温的特征,如诱因、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伴随症状等,并结合各种检查手段,综合分析低体温的原因。以下为低体温的常见病因,并不代表一定患有某病,如需确诊,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
疾病因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如颅脑损伤、自主神经性发作性癫痫。
颅脑损伤,由于外伤,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受损,出现体温降低;在手术应用麻药、输注冷的液体和库存血液等都可加重低体温。
自主神经性发作性癫痫可表现为发作时体温下降,可降至32℃或更低,持续数分钟至数日,同时伴有出汗、低血压、心动过缓等。
儿科系统疾病
常见疾病如新生儿硬肿症,以出生3日内或早产新生儿多见。体温常降至35℃以下,重症降至30℃,伴有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等症状,病情加重时身体出现硬肿和多器官损害体征。
重症疾病
常见疾病如各种原因(外伤、凝血功能异常等)引起的大出血,由于大量失血,散热增加,导致出现低体温,通常伴有低血压、休克、尿量减少等。
其他疾病
如重度营养不良,也可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非疾病因素
主要包括环境因素、生活因素、药物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等所致的低体温。
环境因素:如寒冷、落水、淋雨时,未充分保暖,可出现低体温。
生活因素:如饮酒后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出现低体温。
药物因素:如氯丙嗪、地西泮等药物通过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体温下降,通常药物引起的低体温是一过性的,停药可恢复至正常状态。
精神心理因素:如精神过度紧张、恐惧等情绪,也会使体温水平一过性降低。
就医
如低体温确因环境因素(如寒冷)、生活因素(如饮酒)、药物因素(如地西泮)、精神心理因素(如恐惧)所致,且除去上述因素后体温恢复至正常水平,并且无明显不适感时,可无需处理,定期复查即可。
如体温持续降低,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诊疗。
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就医:
伴食欲减退、皮肤苍白、身体畏寒(怕冷),皮肤水肿等。
伴恶心、呕吐、血压下降、意识障碍等。
伴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身体僵硬等。
伴大量失血、低血压、休克、尿量减少等。
伴乏力、体重下降、消瘦等。
以下情况必要时可直接寻求急诊帮助:
出现昏睡甚至昏迷时。
出现休克时。
出现瞳孔散大时。
出现少尿(即24小时尿量小于400ml),甚至无尿(即24小时尿量小于100ml)时。
就诊科室
出现低体温时,通常建议首诊就诊于全科医学科、普通内科。
当出现其他伴随症状时,可能需要就诊于相应科室:
如伴食欲减退、皮肤苍白、身体畏寒(怕冷),皮肤水肿时,可能需就诊于内分泌科。
如伴恶心、呕吐、血压变化、意识障碍时,可能需就诊于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
如伴吮乳差或拒乳、哭声弱、身体僵硬时,可能需就诊于新生儿科。
如伴大量失血、低血压、休克、尿量减少时,可能需就诊于急诊科或重症医学科。
如伴乏力、体重下降、消瘦时,可能需就诊于营养科。
由于导致低体温的原因众多,可涉及多学科,故最终就诊科室应以医生建议为准。
患者准备
症状清单
低体温前有无诱因(饮酒、应用地西泮等药物、外伤等)?
低体温是何时出现的?
体温是持续降低还是可恢复至正常水平?
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
除体温降低外,是否还伴有其他症状(如身体僵硬,意识障碍、血压降低、瞳孔散大,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病史清单
目前正在长期服用药物吗?服用了哪些药物?是怎么服用的?
家族中是否有成员存在相同或类似的病史或症状?
近期有没有采取过相关治疗?是否可以改善症状?
相关检查
医生在充分了解患者病史后,将进行查体,并判断是否要进行辅助检查,以及如有必要应补充哪些检查。
体格检查
主要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体温、呼吸、血压、脉搏、神志)。
视诊:观察皮肤及口唇黏膜颜色,判断是否存在苍白等颜色改变。观察眼部是否存在眼睑苍白、水肿,有无瞳孔散大,口唇有无发紫,呼吸频率是否增快,体型是否消瘦,指端末节有无发紫,全身有无出血、外伤。
触诊:医生会用手触诊皮肤温度是否发凉,是否存在疼痛及压痛;脉搏有无增快,甲状腺有无肿大的结节,全身有无僵硬。
叩诊:叩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心肺结构异常,叩诊膀胱充盈程度,叩诊双侧肋脊角有无肾区叩痛,叩诊有无腱反射。
听诊:必要时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诊心肺,判断是否存在呼吸音异常及心脏杂音。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血液系统异常。若发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减少或增加,提示可能存在血液疾病;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提示可能存在感染性疾病。
甲功:可明确是否存在甲状腺功能异常。若FT3、FT4下降,TSH升高常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
C反应蛋白、血沉:可明确是否存在炎症。如血沉或C反应蛋白升高,常提示可能存在感染。
血培养:可明确感染类型。若培养结果提示某种细菌,提示该病菌导致的感染。
影像学检查
关节X线:主要用于评估关节、脊柱等有无骨折,若出现关节软组织肿胀、骨折等,提示可能存在外伤性疾病。
头颅 MRI :用于对脑癫痫的诊断,能更好地显示脑结构改变,可协助诊断癫痫。
缓解与治疗
出现低体温,需明确诱因,如与环境因素(如寒冷)、生活因素(如饮酒)、药物因素(如应用地西泮等)、精神心理因素(如恐惧)等相关时,去除诱因后大部分可在短期内自行消退。
如去除诱因后体温仍然偏低,甚至持续降低,并伴有其他表现,如身体僵硬,意识障碍、血压降低、瞳孔散大,反射减弱或消失等,应及时就医,寻求医生的帮助。
缓解措施
生活习惯
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有助于维持正常体温;在寒冷季节时,可以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等保暖。
饮食方面
日常生活中应保证充足的热量,规律合理饮食,避免挑食、避免饮酒,可适当摄入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并可给予热饮,提高身体温度。
心理护理
日常保持良好的心情,应注意避免情绪较大波动。如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压抑等情况时,亲友可增加陪伴,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专业治疗
对症治疗
经医生诊断后,可应用物理治疗来进行改善。伴随其他系统疾病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
主动复温:给予提高室温、保暖等方式复温。
被动复温:可通过吸氧、输注温热的液体、腹腔灌洗等方式复温。
对因治疗
针对引起低体温的不同病因,治疗方案会有较大的差异,以下列常见疾病为例。
甲状腺功能减退
颅脑外伤
治疗原则为严密监测病情变化,给予一般生命支持包括改善通气、营养支持、降颅压等治疗,必要时给予手术治疗,病情稳定后尽早行康复治疗。
休克患者及时抗休克治疗,昏迷患者应维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有颅内压增高者及早应用脱水剂,并限制入水量,适当应用止血药物及抗生素。蛛网膜下腔出血较重者,行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以减轻症状,维持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时可在麻醉诱导前进行加温,如需输注液体、输血,对其进行加温处理等,提高患者机体温度。
新生儿硬肿症
治疗原则包括给予热量和液体补充、控制感染、纠正器官功能紊乱。
重度营养不良
治疗原则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包括消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调整饮食以及补充营养物质,控制继发感染。
主要措施以调整饮食、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优质蛋白质最为重要,但急性期必须首先紧急抢救,进行水、电解质调整,积极抗感染(如青霉素)治疗,如出现胃部不适、胃胀等,可给予促进胃动力(如莫沙必利)等药物辅助治疗。
百科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概述
表现
原因
就医
缓解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