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款治疗“低促甲状腺素血症”的药物,他替瑞林(Taltirelin)在一些国家市场上极具潜力,但其国内上市并不顺利,各方面问题倍显突出。本文将就政策、市场、产品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让大众对此有更全面的认识。
首先,药品上市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据了解,2009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甲状腺激素药品进行了调整,要求企业在五年内(即到2014年)完成从氯行、甲状腺素、甲硝唑、丙硫氧嘧啶为主的固体口服剂型甲状腺激素药品向甲状腺分泌抑制剂、甲狀腺激素受体激动剂为主的非固体口服剂型甲状腺激素药品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大陆的“甲状腺市场”实际上出现了聚焦于治疗甲状腺浸润性疾病的买方市场,而治疗“低促甲状腺素血症”这一市场,也就被置于了“相对较小”地位。因此,考虑到这一现象,他替瑞林在大陆上市的困难,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市场环境也不容忽视。他替瑞林作为一款新药,在在大陆市场缺乏足够的销售渠道和人力资源投入,试图寻求没有专业人才予以推广的企业,其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显然都很有限。另外,从用户的角度考虑,他替瑞林作为一个口服普通剂量制剂的“处方药”,其用药范围也相对狭窄,其在国内市场的“需求量”相对较小,更加无法扩大市场影响。
最后,我们不得不说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对于药品上市来说,也是必须探究的一点。据报道,他替瑞林通过临床试验的质量存在一定问题,且对该药的应用范围、使用方法、用药剂量等方面的规定也缺乏完整性、通用性。此外,他替瑞林还具有一些较为明显的副作用(如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较大概率存在各种不适应症,如老年痴呆、心律失常、重度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糖尿病等,因此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水平同样是提升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的一大关键因素。
总的来说,扩大药品市场的本质是根据疾病人口数量和市场需求量推介新药,然而,受到市场竞争、政策以及产品本身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国内对于类似于他替瑞林这样的新药,即便如此明显的临床效果,也难以迅速获得市场扩大和发展的机遇。但毋庸置疑的是,在对药品质量、安全性和商业化应用的加强和完善的背景下,有关方面需要负起肩负的责任,尽可能为中国梦想瑰丽的医疗市场提供相应的服务和保障。